自1997年创办,以经营文史学术书籍见长的鹿鸣书店依偎在复旦大学已有十余个年头。去年9月,鹿鸣遭遇了很多实体书店同样的境遇,面对难以承受的高额租金,书店一度面临流离失所的危机。
所幸祸福相依,复旦正为南区一间多媒体教室寻找新“房客”,而为大学留住一间人文气息浓郁的特色书店似乎正是个不错的选择,复旦后勤部门与鹿鸣书店沟通后一拍即合,于是这个超过200平方米的门面成了鹿鸣的新家。
其实十年前,复旦大学周边曾经人文类书店云集,隔几步就能看到一家,犹如一道风景线。而今,与鹿鸣同期的书店都相继消失了踪影,为了给“独苗”鹿鸣创造更好的生存空间,双方将以共同经营、共担风险的方式合作,使鹿鸣“住”上了比旧址大三倍的新家,但经营成本却有所降低。
新址仍与复旦相依
目前,鹿鸣已在装修一新的新店开始了试营业。店内不但安装了投影仪等设备,还选用了手摇书架,底部装有方便移动的轨道,随时可辟出场地作为读书沙龙、讲座或者签售活动使用。
在书店的一角,吧台与冷柜的安置已经完成,为读者小憩准备的桌椅也整齐地堆放着。收银台前,两位工作人员在为收购的旧书贴上新标签以备出售,并将顾客通过网络订购的书籍打包起来。
收购旧书、网络售书、制定会员制度……近些年,为了生存下去,书店在不断地探索转型路。作为创始人之一、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的顾振涛说,从未想过轻易放弃书店,“像复旦大学这样的学府,学校周边没有几家有特色的民营书店,实在让人很难接受”。
对于书店发展,顾振涛有着许多设想。今后鹿鸣书店将尝试围绕学术图书展开一系列相关的文化学术活动,如讲座、签售、文化之旅等,为爱好文学的读书人提供栖息之地。
到底为了谁在“严冬”坚守
现在无疑是实体书店的冬天,时代会过滤掉许多无法适应的对象。但顾振涛相信,这个过程好比大浪淘沙,捱过去,就能迎来春天。
但在这“寒冬”里,书店要生存下去仍是困难重重。“为了谁在坚守?”对于这个问题,顾振涛表示,经济回报不是唯一目的,和读书人在一起享受文化带来的乐趣,能获得物质所无法提供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书店和读书人之间的关系,与商场营业员和购物者的关系不同,我们更像是朋友,我们聚在店里就如同老友聚会,这是一种情感的需要,而人们对于物质的需求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多。”据顾振涛介绍,鹿鸣有着一批忠实客户,国内外都有部分重量级的个人或团体始终不离不弃,支持着书店。“即便是为了这些老读者、老朋友,鹿鸣也必须要经营下去。”
为了什么在坚持?越是艰难的日子越是需要自省,不盲从世俗大流,只问这事该不该做,值不值得。这是鹿鸣书店存在的基础与动力。
还是原来的文化“鹿鸣”吗?
“鹿鸣”二字源出《诗·小雅》“鹿鸣”篇,“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以销售那些市面上难以寻觅的学术书而闻名,还被大学生冠以“最文化”之名。
新鹿鸣效仿了如今不少实体书店的“书+咖啡”模式,有人担心这家“最文化”的书店会不会就此“落俗”了,咖啡香会不会掩盖了书香,对此顾振涛很肯定地说“不”。
“不会让这样的事发生。以后我们店内供应的茶饮服务会融入中国茶文化,提供天然茶叶,运用古法炮制,尽可能地让读书氛围不受商业气息干扰。”
顾振涛希望鹿鸣成为大众感受文化趣味的平台,“文化不是艰涩难懂、枯燥无味的事,如果可以,我们想尝试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来激发大众兴趣,盼望能够与志同道合的个人、团体或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为当下身处困境的实体书店闯出一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