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年逾百岁的老人刘桂英,在马年春节前夕突发急症,被送往多家医院就诊后,院方下发了病危通知书,在医院不愿意冒险手术继续治疗、家属焦虑万分的危急时刻,市东医院接纳了生命垂危的老人,经过外一科医护人员紧张抢救、精心手术,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等科室共同会诊以及护士、护工的悉心照料,老人顺利渡过一个个难关,重获新生。
2月20日,在刘桂英老人即将痊愈出院之际,她的子女特意赶往市东医院,向医护人员送上“医德高尚、治病救人”、“白衣天使、情暖人心”、“尽心尽职、胜似亲人”三面锦旗,感谢医护人员倾注心血抢救母亲,创造了一个奇迹。
做手术堪比“走钢丝”
刘桂英是大桥街道渭南路居民区的百岁老寿星。今年元旦前夕,老人不幸突发胆总管阻塞急症,出现腹部剧烈疼痛、气喘、吞咽困难等症状,连续在两家医院就诊后,病情没有好转,家属还收到了院方下达的病危通知书,主治医生只得劝刘桂英的儿女们:“带老人回家养着吧。”
孝顺的儿女们不甘心就此放弃。回想起母亲五年前曾因胆囊炎发作,在市东医院急诊科住院一个月后康复,情急之下,儿女们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再次找到市东医院,请求院方尽全力抢救母亲:“不管结果如何,我们做儿女的都会感谢医生,即使不成功也无怨言。”
于是,2013年12月30日,病危的刘桂英老人住进了市东医院外一科,成为最年长的病号。经检查,病情危急的老人各项指标尚不具备实施手术的条件,经过三周时间控制炎症、补充营养等术前准备,外一科主任侯克柱亲自主刀,为老人实施了堪比“走钢丝”风险的手术。由于术前准备充分,手术十分成功。
据介绍,侯克柱是杨浦区第八批拔尖人才、杨浦区鼎元基金获得者、区卫生计生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由他领衔攻关的“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联合微创胆道手术”专业研究曾在国家级专业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并积累了近十年累计5000多例临床手术的丰富实践经验,在市东医院被誉为 “一把刀”。
多方会诊精心护理
因老人年事已高,其内脏器官十分衰弱,加之原先有高血压、心脏病等问题,刘桂英在术后的第三天遭遇第二次风险:电解质紊乱、脏器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相继显现,老人的生命再次濒临危险的边缘。
根据刘桂英老人的特殊情况,市东医院及时启动了多科室联合会诊机制,外一科主任侯克柱、神经内科主任李飞、重症监护室医生吴焱连续一周时间,天天碰头商议老人的病情,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给药,探索针对性的救治方案。护理部门也及时跟进,护士长王琪立即安排三个班的轮班护士24小时不间断观察调整刘桂英的补液速度,保持电解质平衡,防止老人休克;原定两小时一次的翻身拍背,在老人这里也“特殊化”缩短为每小时一次,老人身上插满了胃管、深静脉导管、氧气管、引流管等各种管子,翻身拍背要特别小心,护理等级如同对待刚出生的婴儿。
因长期卧床不起,刘桂英老人的心情烦躁,有时会耍小孩子脾气,把手藏起来不让护士打针。年轻的吴玲、陈珊珊、朱珊珊、刘一佳等当班护士,除了每小时一次的翻身拍背,还要帮老人吸痰,有时还得哄她打点滴,悉心照料,毫不马虎;护工组长刘照芳日夜作陪喂饭、擦洗等,晚上在病房走廊支个小床将就,连春节也没回老家,留守医院照顾,术后近一个月,刘桂英老人的身上没有出现一块褥疮。在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老人顺利渡过难关,各项化验指标恢复正常。
20日下午,记者在市东医院外一科病房看到,刘桂英老人气色红润、意识清楚,儿孙们齐齐围聚在病床前探望,病房内一片其乐融融的四世同堂幸福景象。老人的大女儿陆巧娣感叹道:“多亏了医生和护士们的齐心协力全力抢救,给了我妈妈第二次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