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3月5日,杨浦区域“高校政协委员沙龙”成立并开展首次活动,以“五角场城市副中心未来发展”为主题开展座谈交流。
五角场的功能定位,是以知识创新区公共活动为特色,融商业、金融、办公、文化体育、科技研发及居住为一体的综合性市级公共活动中心。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该地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形态,成为上海人流最多、人气最旺的商圈之一。但是,未来五角场发展的定位,是否仅限于一个城市副中心、一个区域商业中心呢?五角场的发展还有什么资源优势,存在哪些不足之处和制约因素?在发展的体制机制上可以做一些什么样的突破创新?
关键词一:规划
多位委员在座谈中充分肯定了五角场过去几年的发展。
生活、工作在杨浦的王祥荣委员表示,对五角场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深刻。城区环境、商业业态、科技金融的综合发展,使五角场成为上海重要的CBD地区;而云计算、物联网等元素的引进,也表明这个区域的发展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面临着新的机遇。五角场的后发优势,依靠的是规划引领和科技创新,未来的发展,要在上海“五大发展扇面”和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力争站在发展的制高点上。与自贸区一江之隔的区位优势,更应考虑在自贸区的辐射范围内,怎么联动来引领经济的集聚。
在谈到未来五角场商圈的规划时,多位委员提醒要关注商业的规模问题,要用更加前瞻的眼光和更加开阔的思路来进行谋划。
“政府要对五角场的功能分区和商业规模做一个梳理分析,了解相对的一个合适度、合理度,避免资源的过分集聚。”蔡永洁委员指出,“规划还是要多点前瞻性。从西方国家的经验来看,等高速发展阶段过去后,对发展的概念会有不一样的理解,因此我们可以提早减掉一点不必要的浪费,合理做好规模控制。”对此,孙向晨委员也补充道,要正确预估电商、网商的冲击,避免高峰过后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二:品质
来自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
策学院的粱鸿委员指出,五角场地区的第一波建设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而这个商务区的第二次发展和腾飞,首要关注的应当是品质问题。
“在这个关键的时期,重要的是转变理念,看到发展过程中的缺陷和不足。五角场是不是消费居多?而徐家汇的商务经济、楼宇经济是不是更胜一筹?”粱鸿委员说,一个商圈的发展,需要有品牌、有品质(档次)、有人气,需要研究怎么集聚人气,改变环境、改善交通、逐步改变“下只角”的形象。
不少委员认为,五角场的交通改善已经成为该区域后期发展的迫切要求。来自同济大学的任力之委员提到,五角场过去的成绩和未来的发展怎么来看,需要一个很好的梳理,虽然大方向的规划不太可能改变,但后期可以做些精细化的“处理”。特别是新江湾城的交通问题需要预防性地解决,杨浦需要与市、兄弟区县进行协调沟通,防止新江湾城人口导入后问题日益严重。
关于提升五角场未来发展品质的讨论,不少来自高校的委员都建议把文化元素纳入考量。西方国家和城市的发展非常注重文化建设,孙向晨委员表示,曾经的东宫是工人文化的高地,杨浦历史积淀深厚,能不能建一个大学文化中心?中心有大学剧院、博物馆等,这些载体并不属于复旦、同济或是某个高校,而成为共享的公共资源,也让“三区联动”多一个抓手。
不少委员也表示,要让高校资源,特别是庞大的学生群体跟杨浦的发展结合起来,发挥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在宣传上还要多下些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