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杨浦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依靠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劳模等“五老”队伍,弘扬“忠诚敬业、关爱后代、务实创新、无私奉献”的“五老”精神,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形成了杨浦关工工作“五区”联动的特色和品牌。在3月13日召开的杨浦区关心下一代工作会议上,获得全国和上海市五好基层关工委先进集体的基层关工组织被授予了奖牌。
编织关爱青少年成长的网络
2011年,中国关工委提出“三年基层工作年”,为本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划了一条新的起跑线。近年,全区共新建楼组关工组117个,推进了“区-社区-居民区-楼组”四级组织网络建设。去年,本区还积极探索建立了“两新”企业关工组,把关工工作拓展到企业园区。目前,全区共有关工组织509个,形成了社区、学校、企业纵横互联、覆盖面广的组织体系。
同时,随着杨浦区“金色夕阳”老干部志愿者队伍的成立,又一批离退休干部参与到关心下一代工作中,使得报告团队伍有序接替。目前,全区共有工作人员和“五老”志愿者3000余名。
会上,通过一则短片回顾了区关工委成立8年来所走过的路程。“短片其实也反映了我们的一种心路”,区关工委相关负责人说,“社区就像是个圆心,牵起校区、营区、商区和园区,‘五区’互为联动,编织成关爱青少年成长的网络。”
“前几年,在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中,我们总觉得效果不是很理想。那问题症结在哪里呢?我们从关工委工作的对象、资源和需求等方面对‘五区’情况进行了分析。”获评全国“五好基层关工委先进集体”的五角场街道关工委在交流中表示,“五区”各有优势,也有不足,需要通过一种机制,加强“五区”之间的协调联动,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推进的效果。
不断挖掘利用“五区”资源
目前,社区关工委已成为区域内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核心和责任单位,但仅凭一家之力略显“势单力薄”,而杨浦有着丰富的资源,加以利用将提供巨大的助力。记者在会上了解到,基于这一认知,“五区”资源正不断被挖掘,“五区”联动为杨浦关心下一代工作注入了强劲动力。
以五角场街道为例,辖区内有复旦、同济、上海财大等高等院校7所,中小学12所,在校学生10余万,各校均建立了关工委组织,其优势在于可以为社区关工委开展活动提供场地、人员等方面的支持。而在营区方面,辖区内有第二军医大学、上海空军基地等驻军单位16个。营区内的军事设施、训练场地、军史展览等,能为社区青少年以及在校学生开展军事训练、国防教育提供条件。园区和商区聚集着大量年轻知识分子、白领和企业青年职工,能为社区青少年和在校学生的社会实习和就业提供帮助。
在整合各区力量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如“社区关心下一代宣讲团”从原来的18位扩充至60余名,在“校区”和“营区”内的老教师、老专家和老战士加入后,宣讲团成员结构不再如当初那样单一。导弹专家徐尧洲、董存瑞烈士生前战友郭德山、我国第一代战斗机飞行员孙佑民等都先后被吸收为宣讲团成员,每位宣讲员根据自己的特长,结合宣讲对象的实际需求确定宣讲主题。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来宣讲团共开展宣讲活动200多场次,听讲人数近10万人次。
区老干部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8年的积淀,杨浦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形成了社区、校区、园区、营区、商区‘五区’联动的工作品牌,而这也将成为我们当前甚至今后一段时间始终坚持的特色或者说是一种重要的工作抓手。我们要不断拓展‘五区’联动的内容,通过区域化大党建,加大资源整合的力度,不断深化活动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