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9年,公共租界工部局从提篮桥沿黄浦江修路至杨树浦港,名为杨树浦路。精明的外国商人把眼光投向了杨树浦,建立了黄浦江工业码头区,使杨树浦成为上海近代工业发展最早、最大的工业区。1882年官督商办的上海机器造纸局破土动工,1883年英商建成杨树浦水厂,1890年官商合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建成投产,1891年官商合办的华新纺织新局建成开工,1895年又开办了官督商办的裕晋纱厂、大纯纱厂,1895年日本在华德路(今长阳路)设立了东华公司,德、英等国也接踵而来。至上世纪20年代,杨树浦已是工厂林立、厂房密布、产业工人集中的地区,形成一个以纺织、卷烟、机器、造船为主体,包括水、电等市政公用事业的综合工业区,工人总数达20万。陈独秀委托进步知识分子李次山调查上海工业情况,李次山写道:“近来杨树浦一带,可称为工业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