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周琳 陈玲 文/摄
于漪是全国教育战线的“明星”,痴情基础教育事业60多年,曾5次获评上海市“三八红旗手”,4次获评“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上世纪八十年代即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获“全国首批特级教师”荣誉称号、多次获评“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首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还兼任过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上海教师学研究会会长、上海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等多项社会职务。同时,在中学语文教学和研究领域出版了30余册专业著作、主编数千万字的教育读物等,多项学术成果令社会各界景仰。
如今,已经85岁高龄的于漪“退而不休”,仍孜孜不倦地为教育事业倾注心血。而她的身后,是全家三代人全部从事教育工作,共同组成了和谐美满、团结进取的幸福之家。
日前,记者走进这个“明星”书香人家,探访别样的幸福人生。
兰之“节”:奉献事业见忠诚
于漪是一名老党员,她把对党的忠诚化为60多年奉献教育事业的不懈动力。她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和心血,孜孜以求地探索,在理论方面卓有建树,在教学风格上独树一帜,于漪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技艺和教育管理方法、教学改革实践享誉全国。“这是党交给我的任务,我要全心全意把它做好。”她的想法很简单:“国家建设需要人才,能尽绵薄之力帮助别人成才,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于漪的爱人黄世晔离休前是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始终坚持在工作上和生活上尊重妻子,甘当“绿叶”默默陪伴,与于漪在事业上携手共进、生活中比翼双飞。
“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子女的影响最大。”作为一名教育界的先知,于漪更清楚“身教重于言传”的重要,她时时鼓励自己的儿孙从小要勤奋学习、积极向上。在她的关心、鼓励和影响下,晚辈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奋斗、事业有成,目前一家六口都从事教育工作,儿子任凯慧中学副校长,出版过《典故历史双读》;儿媳退休前任职于复旦大学物理系教务室,连续多年获“先进工作者”称号;孙女任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科研员,出版了《兴于诗》、《学步集》等个人专著;孙婿是市北中学教师。
“母亲有许多耀眼的荣誉,但最为珍贵的是——永远的师者。”在儿子眼里,母亲取得的成就令他骄傲和自豪:呕心沥血出品的《于漪语文教育论集》、《于漪文集》等作品已成为中学语文教育的典范;在杨浦高级中学任教期间,母亲先后为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上过近2000节随堂公开课,她的专业理念和学术观点向全国辐射。最令人敬佩的是,母亲半个多世纪来淡泊名利,勤勤恳恳奋战在基础教育工作一线,以毕生的智慧和精力一步一个脚印地攀登教育教学巅峰,这种忠诚于事业的气节,是母亲传承给他的最宝贵精神财富。
兰之“雅”:帮困助学热公益
近日,于漪收到一封来自美国的信件,寄信人是名为姚蓉的杨浦高级中学85届毕业生,她在信中向三十年前的老师表达了心声:“您的一言一行深深地影响了我的一生,做人的方向和道德,也就是在那段年少的时候被您熏陶,种在心里了。这种力量陪我做一个有良知的社会公民,一个幸福的母亲。”随信寄来的,还有一幅题有“感谢您将中华文化之精妙和为人之基准播种于我少年心田”的书法作品。
多年的教学生涯,得到于漪细心关爱和无私帮助的学生不计其数。桃李满天下,芬芳何其多?许多受助的学生于漪已记不清他们的面容,她从不要求回报,只为他们的成长由衷欣慰。
在生活困难年代,于漪经常资助家境贫寒的学生,自己的儿子却因营养不良体弱多病,还经常穿着带补丁的衣裤,令学生家长感动得落泪。
退休后,于漪仍然坚持帮困助学,通过慈善基金会先后资助15名困难家庭的大学生完成学业。她的助人之举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并影响着家庭其他成员。儿媳经常为来自农村的困难学子送去衣物、棉被,个人先进获得的奖金也全部捐助给了困难学生。“这些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能考进研究生很不容易。”她动情地说,“能帮他们渡过难关,可能就改变了他们的一生。”
真诚付出获得一份份爱的回报,于漪的家,成了学生们最爱去的“大家庭”。20多岁风华正茂,70多岁白发苍苍,他们仍像当年一样表达对恩师的崇敬,也与如母般的恩师分享成功的喜悦、诉说生活中的烦恼。每年春节期间,总有上百名学生先后前来看望,让于漪在这个互相关爱的“大家庭”里收获晚年之福。
于漪是个闲不住的人,在帮困助学之余,她一直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如今虽年事已高,仍“退而不休”,为教育事业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4月4日上午,她忙着筹备即将召开的上海市语文学科德育实训基地展示活动;当天下午,她为浦东新区学科带头人后备人才第一期研修班学员进行演讲;在她的案头,还摆放着由她主编的《教育魅力——青年教师成长的钥匙》。这位蜚声海内外的教育家,在白发苍苍之年,仍用她纯净的心灵,谱写着一曲壮丽的“红烛之歌”,而她自己仍觉得任重道远:“许多先辈为国家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没有享受过一天好日子,我们在大树底下乘凉,一定要认真种树,供后人乘凉,让好风气代代相传。”
兰之“美”:慈孝礼敬享天伦
于漪和爱人黄世晔相识于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工农速成中学,共同的价值观让他们走到了一起。“我最崇拜他有学问,西南联大毕业生,事业心强,中学几乎所有的课程他都能教。”谈及自由恋爱的选择,于漪表达了对爱人的敬意,“我们的婚姻没有任何功利性。”
在文革年代,于漪顶住了突如其来的打击:爱人被隔离数月,儿子尚且年幼,婆婆受不住打击撒手离世。“他从不说一句谎话,如果他有问题,我跟他一起承担!”于漪义正词严地拒绝,以柔弱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的重任。妻子的信任和坚定不移的爱,让丈夫顺利渡过难关。
经历生活的考验,于漪与爱人更加互敬、互爱、互商、互谅,学术上有疑问相互探讨,生活中相互帮扶照顾,成为人人羡慕的模范夫妻。对于多年的风雨同舟、相濡以沫,于漪认为:“夫妻能走到一起是缘份,要珍惜、理解、忍让,顺境不昏头,逆境不气馁,和美共度人生。”
熟悉于漪的人,无不羡慕她与媳妇母女般的浓厚感情。事实上,这种深厚的婆媳情谊已经传承了三代人。“婆婆待我视同亲生女儿,那时生活艰苦,婆婆每天都会安排好家人一日三餐,遇上我家访晚归,她总会等我回家,看到我回来会心疼地说‘站在后窗台盼你回来,等得心都酸了!’”对于婆婆这份如母的关爱,于漪一直铭记在心,并把这份长辈对小辈的关爱传递给了媳妇。
几十年来,于漪和媳妇从未红过脸,从未发生过争吵。提起媳妇,她很是自豪:“工作努力,孝敬长辈,媳妇就是我的亲女儿。”在家长们的言传身教下,孙女也礼貌懂事、文明有礼,一家人尽享天伦之乐。“宁可亏待自己,也要尊重别人,这一朴实道理说起来容易,做到不易。”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美满了,社会就和谐了。”谈及当代社会管理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于漪觉得,国家的兴旺发达最重要的是人才,再好的方针政策也需要人去落实,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功能是“一定要为孩子撒播道德的良种。”
兰之“洁”:勤俭持家睦邻里
记者在采访于漪全家人的过程中,感受到的是勤俭、质朴、随和,与令人高山仰止的学术成就相比,他们的生活平凡无奇。
在于漪整洁的家里,看不到名牌家具、家电,最宝贵的财富是书,客厅里、书房里、卧室里,摆满了一家人的作品和喜爱的读物。“心思聚焦于学习,就不会纠缠于家庭琐事。”在这个典型的学习型家庭里,全家人共同的爱好是阅读,持续多年的修身养性,更促进了家庭成员的和睦相处。
于漪家有三句家训:“不是自己的不要拿;尽可能地帮助别人;严以律己,宽厚待人。”为让下一代能够更加健康地成长,于漪和爱人率先垂范做好榜样,物质生活追求淡泊,不慕新潮、不摆阔气,提倡节约、精打细算、用之有度,至今她仍穿着二十年前买的外套,爱人的内衣也是补了又补。在她和爱人的严格教育下,下一代也养成了勤俭节约、不慕虚荣、不贪名利的良好习惯。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多年来,于漪与周围的街坊邻居和睦团结、友好往来,亲如一家,别人家有什么困难,她会主动帮忙;楼道脏了,她和媳妇一起打扫干净。于漪说,“成为邻居也是缘份,不能给别人添麻烦,要多为别人考虑。”从复旦大学宿舍楼到打虎山路小区,再到黄兴公寓,多次搬家后老邻居成为常走动的“亲戚”;新小区的街坊邻居,也很快相处得如同一家人。
清明节前夕,黄兴公寓小区的保安、保洁员收到了15份青团,就像中秋节的月饼、春节的食用油一样,这些礼物是于漪一家送来的心意,这让来自外乡的“新上海人”万分感动。每次有“蓝天下的挚爱”、赈灾抗灾等慈善活动,于漪都积极参加,“她总是捐款最早、数额最多的那一位。”“吃亏是福气,要多替别人着想,不能老想着打自己的小算盘。”在这个家庭里,平等的理念深入每一位成员的心灵:“每个人都有尊严,都值得尊重。”
记者手记
“空谷有佳人,倏然抱幽独。东风时拂之,香芬远弥馥。”于漪及她的家人,在学术上孜孜以求,追求事业的巅峰;生活中崇尚自然,低落到尘埃里,谱写出一曲文明、健康、和谐的动人乐章,是当代家庭学习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