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走苏州河

  ■魏鸣放

  曾经想到,沿着苏州河,远远上行直到苏州。

  自小家在上海东头,因此,对“上海”苏州河印象清淡。还记得,外白渡桥边土黄色水泥岸上,夏天里看人高台跳水。另外记得,冬天里浙江路桥北边蜂窝般的矮房,南边桥下清一色五金商店,灰蓝的钢桥特别陡窄,人一旦在上面滚落下来,会像西瓜和冬瓜一样开裂。那些年头,一年四季灰色迷离,人行匆忙。

  骑自行车沿苏州河上行,是在最近的一周之内。

  然后,却真的在一周之内断断续续走了四天。上星期六上午,从家里骑车远远过去,沿途放下自行车,晚上由地铁速速归来。以后,用整个白天,或是下午,由地铁过去,再骑车,一程程往前推进,然后停车,换乘地铁一节节回走。四天里,白天地上,晚上地下,沿着苏州河左右前行,别是一番感觉。

  心中的苏州河,是一条圣河,通向苏州的浩瀚太湖,来头比出自淀山湖的“沪渎”黄浦江,要大过许多。从高空往下看,由城市西头江桥镇进入中心城区的苏州河,好似一条上扬的飘带,一波波随风舞动,叠叠向上,悠悠而下,最后抛物线似的下落在外白渡桥边上。

  第一天,从本市东头远远而来,沿着黄浦江悠悠上行。转经外白渡桥,第一站落脚在四川路桥边。记得那时,在工厂里做着苦工,早班下班,青年单身一个,骑车去福州路上海书店,在书架前看书,一站就是几个小时。来去路上,经过四川路桥下邮局报刊门市部,总要进去,细细观赏架子上无数彩色封面的文学刊物,那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学热时节,架子上都是全国各地的“美女”,记得当时胆怯,从没有大胆勇气向其中的任何一家投稿。

  那时,回程经过四川南路,马路两边的高房子很古很暗。一个人归来,黄昏里总有一种难言的孤凄。

  四天里,一路行去,一路上有着景观小道,更有黑色工地。

  在武宁路桥下,举目桥头高高立柱,四座年轻母亲的金色雕像,于薄暮时分里有一种宗教般的肃穆。一路上行到古北路桥西,才看到报上所说的游轮码头。想像不出,乘船畅游苏州河的乐趣。尤其在西藏路桥与外白渡桥之间,河道宽度仅五六十米。顺流而下,两边高楼嶙峋,河道弯窄。举头高看,两边感觉多少压抑,就像是小人国到大人国,一艘艘游船仿佛成了高楼窗前大人们摇控的玩具小船。由曹杨路桥往西,南边绛红色高楼灯光惨白,表情阴沉。对面北边,万家灯火一片辉煌。水果店、五金店、小酒馆、小菜摊一应俱全。

  在这样的地段,这样两个世界,悬殊对比不会长久。

  就这样,一路行去走走停停。喝一口好茶,对着两岸巍峨高楼;抽一支劣烟,对着拆迁中的民居陋巷。城里没有山,城里的山是大楼;城里很少有水,因此我们庆祝苏州河的复活。然而,心里悼念着众多“沪渎”河流,夭折在许多许多年以前。那时的城市,河流如蛛网一样密布,令人神往。

  就这样一路西去,天天追赶腥红的太阳,直到城市的西头。长河落日,大车黄尘飞扬。薄暮之下,河流之上,看江鸥归来,远远飞向高空,消失在每一天的黑夜。(作者系上海作协会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平凉之窗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家园
   第06版:文苑
   第07版:城事·三区
   第08版:民生·社会
上走苏州河
百度——我的良师益友
淡远之心境
街头放歌族
尼亚加拉瀑布赋
八埭头
杨浦时报文苑06上走苏州河 2014-05-29 2 2014年05月2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