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当年“纺叔纺嫂”出身的“黄菊干部”临近退休,沪上很多居民区都面临着干部青黄不接的现实。基层队伍断档,成了当下基层社会治理的一大难点。怎么通过加强青年社区干部培养力度夯实基层的执政基础?如何为社会治理创新提供“源头活水”?去年,杨浦区委组织部、区人社局、大桥社区(街道)党工委面向全市招聘大学生居委会干部,为社区基层队伍增添了新生力量。
2013年5月2日,杨昀、金佳慧、韩鑫等10位走出校门不久的大学生,接过了大桥街道青年社区干部的聘书。他们作为杨浦区面向全市招聘的80后、90后大学生居委会干部,通过了岗前培训,正式开始向大桥街道的居委会干部“拜师学艺”了。
这项大桥街道大学生居委会干部培养工程,制定了以“三步走”为主要内容的职业规划,希望通过两年半的培养,为下一届居委会换届选举提供优秀的人才储备。即第一年担任书记、主任助理;条件成熟后,第二年起担任副书记、副主任;比较优秀的,第三年直接参与居委会的换届选举。
现在,在这些青年干部工作的社区,更多人已经习惯了亲切地称呼他们为大学生“村官”。一年多时间过去了,除一人通过考试考往外区,其他村官们还都在岗位上继续成长,而其中的一位,已于今年4月前往河间居委会担任居委会副书记,主持日常工作。
“绝知此事要躬行”
居委会作为有中国特色的群众性自治组织,一手“牵着”党和政府,一手“牵着”居民群众,既是居民自我管理的平台,又是政府工作的延伸。但在实际生活中,一般80后、90后的年轻人对居委会的工作印象,都还停留在婆婆妈妈的小事上面,很少有机会与居委会干部主动接触。
当时被分派至中王居委会担任书记助理的赵赟,在此之前,总觉得居委会干部平时做的“就是在小区里喇叭喊喊,贴贴公告的事体。”尽管家里人对她的选择表示支持,但刚开始的日子却很难熬。“大学毕业就到居委会来做啊,现在外头工作嘎难寻啊?”类似“数落”的闲言碎语,10位村官多多少少都经历过一些,其中的五味杂陈也是各有体会。
“百姓百姓百条心”,专门与社区居民打交道的工作繁琐而不易。在去年12月底举行的大桥社区(街道)大学生社区干部年终座谈会上,大桥社区(街道)党工委书记任大连开口问村官们的第一个问题是,“干了这份工作,哭过吗?”
跟在书记、主任身后打转的年轻人在碰壁后才逐渐明白,在居委会工作,居民“卖面子”靠的全是日积月累的沉淀。渭南居委会的杨昀如此总结他从上一份工作到居委会干部角色转换的“法宝”——“三勤”,嘴勤、手勤、腿勤:从熟悉居委会的辖区范围到条线职责,从了解社区党员情况到走访慰问辖区内的老干部、青少年……认同感在勤奋的付出中建立起来。
短板还需靠后天补足
2013年夏天,上海经历的高温天气让人记忆犹新。40度的高温天都没把村官们吓跑,这点让任大连很是欣慰:“从社区发展长远来看,居委会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如果这些青年社区干部用得好,对于调整和完善居委会干部结构有积极的作用。大学生干部的文化素养、知识储备和活跃的思维方式是他们本身最大的优点。”
长阳新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虞建芳,带着两个80后的“小徒弟”。经过一年多的历练,稳重内向的姑娘金佳慧,已经在角色上跨前了一步,在大桥街道的河间居委会担任主持工作的副书记一月有余;机灵活络的小伙子韩鑫,自我感觉对手头的这份工作渐入佳境,“现在进小区都是熟人,招呼一路打过去”。
特别让居委会干部们深有体会的一点是,有了年轻人,办公室里计算机的操作再也不是难题,大家对微信、微博等各种新生事物接受也快了不少。在今年杨浦的重点工作“双创”的推进中,这些年轻人活跃在社区的第一线,依靠居民、教育居民、动员居民,关注社区、参与建设,为“双创”工作奠定了积极的社会基础。
但不可否认,大学生村官的短板也是显而易见的。相较从国有企业转移过来、有着丰富工作和组织管理经验的老一批居委会干部,这些年轻人毕竟还缺乏社会经验和实践经验,而对社区情况不熟悉也不是短时间内就能补上的一课。
“老百姓想要的居委会干部要进得了门,讲得了话,认得了人,办得了事。”虞建芳说,“年轻人和有经验的居委会干部各有各的优势,最好还是互相补充,能有层次。”
所以,虽然基层队伍面临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现状,“但这种探索也不能走得太快,年轻的社区干部从被接受到认可再到树立威望,除了他们自身的努力,还需要时间和过程。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给予他们认可的,仅仅居民是不够的,也要让居委会班子的成员都服气。”社区(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邓远见表示。
为了帮助他们快速成长,除每人配备一名党总支书记或居委会主任外,还有一位联系该居委会的机关干部,为的就是让大学生村官既能从一线汲取“养分”,又能从更广阔的视野思考问题。
“为他们的优秀创造条件”
据统计,大桥街道现有的28个居委会,到2015年换届选举时,将有16位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和居委会主任到龄,条线干部36人到龄,基层队伍的缺口很大。
大桥街道培养青年社区干部的尝试,目的是要探索解决社区治理的队伍问题。这其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是,怎么来留住这些青年社区干部?怎么创造条件让他们甘愿在基层和社区接地气,踏踏实实地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才智?
目前,这些大学生村官每月拿着3000元左右的薪水,以大学毕业生的收入水平来看是偏低的,对男生而言,压力会更大一些。“实事求是地说,对年轻人来说,我觉得还不光是钱的问题,有的时候收入也能反映整个社会对我们这个职业的一个认同度。所以在这点上,我还是要帮这些年轻人呼吁一下。”虞建芳坦言。
发展空间是这些大学生社区干部关心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目前而言,除了“三步走”的职业规划,村官们的上升空间并不算明朗。即便在“第三步”中提出,比较优秀的大学生社区干部可在第三年直接参与居委会的换届选举,居委会干部选举“属地化”的要求就是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目前我们探索的是职业社区干部的道路,所以必然要摈除一些传统的观念,在收入待遇、发展空间和居委会干部的制度上还需进一步改革。”任大连表示,“从发展前途而言,作为一份职业,要让他们的奋斗有出路;还有一点是‘皮夹子不能差’,这两者要有机结合,我们要为他们的优秀创造条件。大桥的试点要为下一步改革的制度准备、认识准备、方式方法上的准备做些有意义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