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民生·社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杨俊生和大中华造船机器厂

  杨树浦是上海船舶工业的重要基地之一,1900年由德商开办的瑞镕船厂(位于今杨树浦路516号)是杨树浦造船企业的嚆矢。当时,除了江南造船厂外,大多是小型修船厂,无法与外商匹敌,民族造船业发展缓慢。正是在这种艰难背景下,爱国实业家杨俊生于1926年开办了大中华造船机器厂。

  杨俊生,江苏淮安人,1906年考取日本弘文书院公费生,留学日本,后加入孙中山先生创建的同盟会,立志献身于祖国的造船事业。1920年,他以优异成绩从东京帝国大学(今东京大学)船舶工学科毕业,应聘到日本最大的造船企业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长崎造船所担任技师,兼任三菱工业专门学校造船学教授。

  1924年,杨俊生举家回到上海,两年后,向日本大阪商船会租用江浦路附近的一块空地办起了大中华造船厂。五年期满后,日本人不愿再续租,于是杨俊生通过朋友介绍,向上海浚浦局租赁了周家嘴岛(今复兴岛)上的一块地。1932年初,大中华船厂在新址恢复生产。建厂之初,由于资金、人手有限,杨俊生既从事管理,又搞设计开发,相继建造出“长江”号炮艇、“天赐”号客货轮、“天行”号破冰船等,使得船厂声誉日隆,不仅博得国人的称赞,连外商也表示惊讶和钦佩。

  1936年,杨俊生因建造“大达”轮时资金发生困难,拖欠瑞镕船厂造主机的尾款,被告上法院,幸得著名律师沈钧儒出面为其辩护。不久,金城银行周作明、民生实业公司卢作孚等人集资25万元,将大中华船厂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

  抗日战争爆发后,船厂被日军强占。杨俊生拒绝出任日方的伪职,闭门谢客。战争胜利后,杨俊生通过各种关系取回了工厂。1947年该厂的总资产达到法币60亿元,拥有职工850人。解放前夕,杨俊生和他的大中华厂毅然留了下来,迎接上海解放。解放后,杨俊生主动要求将船厂改为国营,中华造船厂很快成为第一批公私合营的企业,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专题
   第04版:特刊
   第07版:评论
   第08版:民生·社会
六旬老人乐当社区舞蹈“教练”
让社区居民共享文化“阳光”
金鹏小区互帮互助爱心涌动
杨俊生和大中华造船机器厂
五镇商会第五次会员大会举行
新江湾城表彰优秀志愿者
遗失声明
杨浦时报民生·社会08杨俊生和大中华造船机器厂 2016-01-19 2 2016年01月1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