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政校长到公益新手
2002年,柳梅秀退休。退休前,她在区总工会社会保障部部长的岗位上干了十年。当时正值工人下岗潮,她在全国工会系统率先推出“家政服务”就业项目,建立全市第一家“再就业基地”。退休后,她受邀到上海好事服务技能培训中心任校长,这是她“第一次创业”。
当时,上海有十多万外来媳妇,她们当中部分人生活比较困难,在柳梅秀提议和市慈善基金会的支持下,2004年1月,“上海万名外来媳妇慈善培训项目”正式启动。多年来,“好事”培训的外来媳妇等进城务工女性达3万余人,其中80%有了工作,平均月收入3000-5000元,现在最高的月收入超万元。
2010年12月,柳梅秀应邀参与虹口区孵化和培育社会组织工作,这是全新的公益事业,虽然困难重重,但热爱公益的柳梅秀心动了。
可是,“开疆拓土”谈何容易?社会组织的孵化培育本质上就是“丫头掌钥匙”——政府开出购买服务清单,中心负责引进或在本地孵化社会组织,让合格的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转移公益服务,服务中心“既要管好钱,又要用好人,还要有创新公益活动,再要进行项目执行的跟踪,提升和推广。”作为公益领域的新手,柳梅秀从零开始,领衔组建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开始了第二次“创业”。她聚集一批老劳模、老党员边学边干,短短几年,中心孵化了37家社会组织,购买79个组织的200个公益服务项目,受益人群达38万余人。
从公益新手到行家里手
2012年,年轻的公益人张云亨偶然与柳梅秀相识。一天,他带着朋友——著名发型师“剪刀老爹”张爱梅找柳梅秀咨询,想参与公益活动。柳梅秀望着两名热心的年轻人,一连问了四个问题:“社区需要什么?你们会做什么?你们想做什么?我们能做什么?”张云亨兴奋极了,“柳老师的问话,一下子让我们打开了思路!”随后他们与柳梅秀讨论,设计出一个为社区理发提供服务的公益项目——“剪刀老爹社区服务公益行”。团队集聚了一批理发行业青年,又迎来了许多爱好造型设计的社区青年。张爱梅定期对他们进行公益培训,再引导他们为社区居民提供公益服务。
几年来,柳梅秀所在的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涌现出了“剪刀老爹”、“川北妈妈”等大批公益品牌项目,其中针对阿尔兹海默病(老年痴呆)的“忆不容缓”项目还荣获2014年上海十大青年公益项目。柳梅秀本人获得了“2014年上海公益达人”称号。同年,市委书记韩正亲临她所在的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调研时,给予高度评价。
社会组织上了轨道后,社会公益项目招投标和绩效评估是两个重要的环节。为规范制度建设,柳梅秀学习计算机互联网技术,邀请一批有良知、有技术的青年做志愿者,并将国际上“日志管理”经验引入到公益项目立项、执行、评估中去。每一项活动,用5位数代码,精简、准确地输入电脑,做到了便于各方监督、便于互联网转发的“云端”。这些日志,方便项目执行人认可和录入,输入方案精确到日期、人数、金额,每个环节正式执行时,均有签到和留档。迄今,共有72家社会组织所申请的200个公益项目通过评审已经实施,这样的规模,位于全市前列。此外,她还参与了华东理工大学创建的上海第一家以评估为主的“上海新力社会公益项目评估事务所”的工作,制定制度、参加研讨会等,帮助其成为上海的品牌评估事务所。
柳梅秀退休12年,不仅成就了事业,还成就了自己。其动力源于她对党的深厚感情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她不愧为“最美老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