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38年,大卫·柯鲁克已经成为一名服务于国际纵队的共产党员。彼时他正在西班牙执行特工任务,但不久后接到了通知,安排他去上海做类似的工作。当两个身材魁梧的俄国人询问他是否愿意时,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1938年夏天,大卫·柯鲁克从上海登岸,第一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他对外的身份是上海圣约翰大学的文学教师,而他在上海的主要任务则是监视一名托派记者。到达中国的同时,大卫·柯鲁克手里的相机也成为他记录中国的方式,他在1938到1948年间在上海、西南、华北等地拍摄的照片,成了我们眼前的这本《大卫·柯鲁克镜头里的中国:1938-1948》。
大卫·柯鲁克在上海的生活丰富多彩,圣约翰大学的学生多来自富裕家庭,养尊处优。但他镜头里出现最多的,是街头的牙医、剃头匠、黄包车夫、做苦力的劳工。透过他的镜头,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富有烟火气息的1938年的上海,更能够看到处于战乱、动荡中的中国社会底层人民苦中作乐的生活。因而我们也就知道,他面对中国的目光总是带着深刻的关切,是一位远渡重洋而来的“自己人”。
1940年夏天,大卫·柯鲁克与自己所属的特工组织失去联系,在迁往成都的南京大学谋得一份教职,因此得以前往抗战的大后方。1947年11月,柯鲁克被安排到一个叫十里店的村子考察华北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在十里店的八个月,柯鲁克将革命的风云激荡和日常生活的丰富安稳纳入镜头,留下了近千张图片。
1949年,柯鲁克夫妇目睹了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新中国的诞生。此后他一直留在了这片新中国的土地上,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任教直至退休。2000年11月,大卫·柯鲁克在北京去世。(来源:新华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