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时报周末·悦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卫·柯鲁克镜头里的中国
《大卫·柯鲁克镜头里的中国》 王烁 高初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与白求恩、斯诺一样,大卫·柯鲁克是在中国的革命如火如荼时怀揣着共产主义信仰来到中国的。1993年10月,他在自己手签的遗嘱中写道:“……如果觉得为我做某种纪念恰当的话,不妨考虑在某处放一个标牌,上面写到:大卫·柯鲁克(1910- ),英国人、犹太人、共产党人,中国人民的朋友,从1948年起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及其前身任教。”从这段手签的遗嘱中,他跟中国的紧密关系一目了然。

  早在1938年,大卫·柯鲁克已经成为一名服务于国际纵队的共产党员。彼时他正在西班牙执行特工任务,但不久后接到了通知,安排他去上海做类似的工作。当两个身材魁梧的俄国人询问他是否愿意时,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1938年夏天,大卫·柯鲁克从上海登岸,第一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他对外的身份是上海圣约翰大学的文学教师,而他在上海的主要任务则是监视一名托派记者。到达中国的同时,大卫·柯鲁克手里的相机也成为他记录中国的方式,他在1938到1948年间在上海、西南、华北等地拍摄的照片,成了我们眼前的这本《大卫·柯鲁克镜头里的中国:1938-1948》。

  大卫·柯鲁克在上海的生活丰富多彩,圣约翰大学的学生多来自富裕家庭,养尊处优。但他镜头里出现最多的,是街头的牙医、剃头匠、黄包车夫、做苦力的劳工。透过他的镜头,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富有烟火气息的1938年的上海,更能够看到处于战乱、动荡中的中国社会底层人民苦中作乐的生活。因而我们也就知道,他面对中国的目光总是带着深刻的关切,是一位远渡重洋而来的“自己人”。

  1940年夏天,大卫·柯鲁克与自己所属的特工组织失去联系,在迁往成都的南京大学谋得一份教职,因此得以前往抗战的大后方。1947年11月,柯鲁克被安排到一个叫十里店的村子考察华北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在十里店的八个月,柯鲁克将革命的风云激荡和日常生活的丰富安稳纳入镜头,留下了近千张图片。

  1949年,柯鲁克夫妇目睹了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新中国的诞生。此后他一直留在了这片新中国的土地上,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任教直至退休。2000年11月,大卫·柯鲁克在北京去世。(来源:新华读书)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报周末·悦读
   第03版:时报周末·资讯
   第04版:时报周末·文化
   第05版:时报周末·健康
   第06版:时报周末·专题
   第07版:时报周末·专题
   第08版:时报周末·文苑
纸上寻根之旅
悦读汇
大卫·柯鲁克镜头里的中国
杨浦时报时报周末·悦读 02大卫·柯鲁克镜头里的中国 2016-05-07 2 2016年05月0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