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一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市市东中学迎来百年校庆

    创建于1916年的市东中学在今年迎来百岁华诞。

    回望历史,一个世纪的栉风沐雨,数位教育先辈的继承、创新,让这所学校虽历经百年,仍充满青春与活力。

    培养职业人才,发展中国实业

    1916年,时任上海商会主席的聂云台先生“因思本市东区人烟稠密、苦无良好学校、儿童失学者多”而捐献土地,由工部局创办学校。为纪念其父聂缉椝,取名“聂中丞华童公学”。1941年改名“上海市立缉椝中学”,1951年定名“上海市市东中学”。

    聂云台创办市东中学固然有着实现先父遗愿的因素,所办学校保留国学,引进西学,同时作为一名实业家,他认识到发展中国的实业,必须依靠科学技术与注重培养人才,他认为:“东区以工人居多数,应注重职业教育,余因请于工部局,设金木手工科,欲使学生毕业后有工业上之基本知识,及实际之技术训练。”这在旧中国、旧上海,从教育的视角看,无疑是一个大胆而切实的举措。

    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学校也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下转第6版)

    (上接第1版)由于地处工厂集中的沪东地区,受到工人运动的影响,早在1919年,以费达夫(上海“龙华二十四烈士”之一)为代表的聂中丞华童公学的广大学生就投入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举行罢课,上街演讲。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费达夫动员了全校百分之八十的同学参加全市规模的罢课和义演等活动,1931年2月,费达夫等23位志士在龙华惨遭枪杀。1943年起,学校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下组织,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蓬勃开展,广大师生积极参加救济失学儿童义卖活动,“争取民主,反对内战”示威活动,欢送上海人民请愿团去南京“6·23”反内战大游行,举行“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罢课斗争,直至上海解放。

    新中国上海教改的一面旗帜

    市东中学是吕型伟教育思想的发源地,“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和“教育缔造和谐”的人文思想是吕型伟教育思想的精神内核,至今仍对市东中学乃至中国基础教育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1951年,学校改名为“上海市市东中学”,上海市市长陈毅任命吕型伟担任校长。吕型伟担任市东中学校长的八年期间,在探索社会主义新教育的办学实践中,探索和形成了“三班两教室”、“课堂密集提问法”、“两个课堂并举”、“普职渗透”等先进办学经验,创办了上海最早的校办工厂等,把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紧密结合,影响了上海和全国,使市东中学成为上海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吕型伟也被称为中国基础教育的“活化石”,并在198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亚太地区普教专家”称号。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在市东中学各届学子中,涌现出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教授、医生、外交家、企业家、高级军官、党政领导等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和精英人物,被教育界誉为“市东现象”。1960年市东中学作为上海基础教育的唯一代表光荣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

    吕型伟遵循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传承市东悠久的办学历史、独特的文化命脉,并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提出了“堂堂正正做人、实实在在做事”的校训,它是学校办学的价值取向和育人目标,是对每一位市东师生提出的目标要求和行为准则。它虽通俗直白,却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可以窥见学校创办者、管理者,乃至广大师生不同历史时期的办学足迹和价值追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价值也在传承中发展创新。

    如今,“堂堂正正做人、实实在在做事”的校训贯穿于整个小学、初中和高中学段,学校把立德树人、注重提升师生的人格涵养放在首位,只有学会做人,具备高尚的道德、健全的人格,才能以优异的学识和技能立身社会,才能成就一等事业。

    课程改革,形成个性化办学特色

    近年来,学校在创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中,秉持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国际化、教师专业化的教育特色观,在各个学习领域追求、保持和提升教育特色,取得了初步成效。

    在教育现代化方面,学校开展了“基于标准的新教学任务”、“课堂教学综合改革”、“学制贯通教育实验”、“创新素养培育课程开发”等一系列教改项目,“课内”探索有效教学和高效课堂。“课外”推进个性化、多样化校本课程开发,建设了一批创新实验室和实验课程,形成了头脑OM、机器人、中学生科学创意等特色项目;提出了建设多元智能校园文化活动课程的构想和架构,校园文化活动课程日益丰富,有传统的科技节、艺术节、运动会,也有英语节、德语周、数学赛、作文赛、辩论赛等;开展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发展了“见习居委会主任”、“中学生走进上海市人大”、国歌广场共建、爱心暑托班、走近边防线、红色之旅夏令营等特色教育项目,将学军、学农、东方绿舟教育等传统活动常态化。

    国际交流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在特色高中的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10年DSD德语国际课程的立项启动,是市东中学迈向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项目之一。DSD项目是只针对国外中学的外国学生的一个德语语言水平考试,学生从六、七年级开始学习德语,不放弃英语学习,修满1200学时,可以考DSDII证书。DSDII证书相当于德国大学入学语言证明。为提高德语课程教学质量,学校完善师资力量,招聘年轻教师、引进成熟教师及优秀外教来校任教,教师结构具有年纪轻、学历高、中外合璧的特点;课堂实行小小班制,保证师生有充分的时间沟通;从七年级起实行分层走班制,根据对德语的掌握程度,学生被编到不同程度的班级上课,营造生动、高效的课堂;为让学生将来能更好地适应德国的大学生活,德语班另外开设了礼仪、演讲与辩论等一些特色课程。

    根据学校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世界公民的育人理念,学校先后与德国斯道芬市浮士德一级文理中学、美国圣地亚哥太平桥学校和英国朗伊顿中学缔结友好,并开设国际交流课程,为双方学生的跨文化交流与学习奠定基础。

    与此同时,学校一直致力于把信息技术作为教育的一个内在要素,促进其与学校教育要素深度融合,促进育人模式、教学方式、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变革;十分重视教师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专业效能的提升和发展,鼓励教师通过个人努力和校本研修实现专业上的成长。

    2013年,市东中学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2015年,市东中学成为“上海市中小学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项目实验学校。

    面对第二个百年,市东中学校长金辉表示,学校将继续高举教育改革旗帜,坚持教育“三个面向”,继承弘扬学校精神,学习实践吕型伟教育思想,在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国际化等领域作出新的探索,取得新的成就。     ■记者 杨晓梅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特刊·直通百姓
   第04版:焦点·图说
   第06版:民生·社会
   第07版:专题
   第08版:特刊
一张蓝图绘到底 加快推进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
明确目标 善作善成 全力建设滨江公共空间
本期导读
扫一扫
上海市市东中学迎来百年校庆
报头
杨浦时报一版要闻01上海市市东中学迎来百年校庆 2016-09-06 2 2016年09月0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