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特刊·直通百姓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服务为本 建宜居控江
控江路街道党工委书记 陆志平

    ■见习记者 叶佳琦

    控江路街道辖区面积2.15平方公里,居住人口10.1万人,户籍人口8.3万人,有61个自然小区。作为一个成熟的居住型社区,尤其是市委“一号课题”全面实施以来,控江路街道提出建设“‘多代融合·平安宜居’的和谐控江”这一目标,把提升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作为工作的落脚点,全面推进“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公共服务”,力求使居民群众获得方便、得到实惠、感到满意。

    资源整合、联动各方,满足群众多样需求

    控江路街道党工委书记陆志平介绍,控江路街道属于居住型社区,社情民生概括起来具有“一高三多”的特点:“一高”即人口密度高,平均每平方公里居住了将近5万人。“三多”即老年人口多,60岁以上老年人将近3万人,占户籍人口的35.7%,高于市区平均水平;低收入人口多,享受低保的有1300多人,占到户籍人口的1.56%;老房子多,老旧小区占住宅总数的69%。

    基于这样的社区特点,街道需要服务的对象类型多种多样,而街道自身的资源有限,怎样满足和回应群众的需求?这需要街道探索出新的方法。陆志平表示,控江路街道在推进社区建设发展过程中,主动跨前,挖掘资源,与街道党建联建单位联动推进。例如深化与上海歌舞团的合作共建,打造了一支“业余人员、专业水平”的舞蹈团,这支平均年龄近60岁,由社区退休人员组成的控江世纪艺术舞蹈团,不仅屡获国家级、市级荣誉,而且还登上了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的舞台,并应邀赴美国、芬兰,代表上海参加文化交流演出。

    区校联动更加深入,一方面,街道充分利用辖区内丰富的基础教育资源,如控江中学、控二小学、上外双语学校等,在公共安全、家庭教育、社区文化等方面开展融合联动。另一方面,街道积极开展“走出去”,先后与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合作,在妇女干部增能培训、社区志愿服务等方面开展项目共建。

    今年以来,控江路街道又与开放大学联手,举办为期一年的居委会干部增能培训班,开设党纪党规、小区自治、公共安全、沟通技巧等方面的课程,全方位提升居委会干部的实际工作能力,使他们更好地服务社区群众。

    此外,在区委、区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街道在原社区生活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升级打造了一个全新的社区睦邻中心。通过前期调研,发现百姓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提供基本服务的平台,更需要一个能够融合人际关系,实现自我服务,获得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的空间。“我们希望各个年龄段的社区成员只要走进睦邻中心,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拉近社区成员间的距离。”陆志平说。

    因此,在改建过程中,无论是硬件装修还是软件装饰上,都力求呈现出“家”的感觉,比如在睦邻中心设置了“笑脸墙”,为小朋友们设置了专用的洗手间,为年轻的妈妈们提供了私密的母婴室,为喜爱广场舞的阿姨、老妈妈们准备了排练房。在服务项目的设置上,街道问需于民,整合资源,引入多家公益性组织和企业,建成了多代屋、惠民屋、智慧屋和创客屋,为社区居民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

    去年底,睦邻中心经过改造重新启动后,得到了居民群众的交口称赞。针对老龄化特点推出的社区综合助餐点,有效缓解了周边老年人的就餐难题;中心的快递代收点、自助蔬菜购买等服务为晚下班的年轻人提供了便捷;全新的3D影院成为周边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让“妇女之家”成为“幸福之家”

    控江路街道紫城居委会的“妇女之家”在上海小有名气,先后获得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市委书记韩正、全国妇联主席沈跃跃等国家和上海市领导的视察,并给予了充分肯定。

    据陆志平介绍,2011年,街道就已经在25个居委会实现“妇女之家”全覆盖,从2012年开始,根据市、区妇联要求,街道积极申报创建“妇女之家”示范点。目前,已经创建了5个上海市妇女之家示范点,8个区妇女之家示范点,今年还有3个居委会将争创区级示范点。

    “控江路街道户籍人口8.3万人,其中女性人口4.8万人,占到了57.8%。在社区工作中,我们深深感到,妇女工作是基础,妇女工作做好了,家庭就会和谐,家庭和谐了,社区就会健康发展。”陆志平说。

    本着这样的理念,街道从夯实基础建家、妇女参与治家等方面着手,努力把“妇女之家”建成妇女“娘家”。

    在硬件上,加强规范化建设,确保人财物到位。比如,紫城妇女之家虽然面积不大,但功能齐全,设有快乐厨房、开心小农场、女红坊、议事厅等,社区妇女在这里可以谈天说地、学习交流;也可以吐露心声、结交朋友。

    在软件上,本着“让妇女群众当主人”的理念,在各个居委会推选出热心妇女事务的志愿者担任“妇女之家”的“管家”,让妇女群众以主人翁的身份开展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经过“妇女之家”的自治建设,涌现出一批有号召力、影响力的团队,比如控四(1)妇女之家“管家”肖金兰,她带领13支团队活跃在社区;紫城妇女之家帮助居民协调解决了小区门禁卡设置、广场舞场地等难点问题。

    陆志平表示,街道将根据各居委会的场地条件和居民的实际需求,从硬件建设、宣传引导、服务功能等方面入手,做好“妇女之家”建设工作。在此基础上,更加注重软件建设,加强志愿者团队的培育和各个居委会“妇女之家”之间的联动,引导和支持妇女自发开展服务和活动,让“妇女之家”真正成为百姓家门口的“幸福之家”。

    改善居住环境,提升百姓生活品质

    控江路街道有近70%的居民小区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逐步建成的,由于住房老旧、居住条件困难等现实原因,居民自行搭建了很多“土阳台”、“土阁楼”,这些违章建筑在防火、防盗、防高空坠物等方面存在很多安全隐患。

    2014年以来,根据市、区要求,街道开展了拆违行动,通过召开群众动员大会、宣传法律政策、要求党员骨干带头自拆等方式,逐步得到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成功拆除违法搭建2195间,面积达到2.8万平方米。

    “拆违后大的安全隐患是清除了,但不能一拆了之,留下的大量破损痕迹怎么补?小区脏乱环境怎么办?这些成了最迫切解决的问题。”陆志平说,在改造中,街道建立了项目设计施工部门与居民群众的定期互动机制,广泛征求居民群众的需求和意见,优化方案。同时,街道还修补美化了楼房屋顶和墙面,清洁了楼道,整修了小区道路,同步实施二次供水改造等。

    陆志平表示,尽管环境改造还在进行中,但小区面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亲朋好友来小区走亲戚,发现“完全不认识了”、“以为走错了地方”。下一步街道将对控江四村进行全面整治,切实改善小区环境面貌,为老百姓提供一个更好的生活居住环境。

    此外,杨浦目前正在大力推进全国“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控江路街道立足中部提升区的功能定位,开创性地打造了“凤城巷”项目,并被写入了杨浦区“十三五”规划。项目建成后,将为老百姓的生活品质带来显著提升。

    据陆志平介绍,“凤城巷”所在的区域是杨浦历史上比较著名的老工厂区,像市二建、二钢、市海运集团、富丽服装厂等,这片区域见证了杨浦工业文明曾经的辉煌。伴随着杨浦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这片区域的老厂房逐步走向没落,老厂房、老园区、老小区、老业态交织在一起,出现人员混杂、违法搭建、环境污染等问题。

    面对这样的现状,围绕区域品质的提升、居住环境的改善等问题,街道主动融入杨浦发展大局,立足实际,把这片区域的改造与杨浦全国“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相结合,与改善周边区域环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相结合。基于这样的考虑,街道提出了整合“凤城巷”周边社区、园区、厂区、校区资源,整体打造“宜居、宜业、宜创”的活力社区和开放式街巷系统这样的总体思路。

    “我们相信,‘凤城巷’建成后,对于居住在周边的居民来说,会带来生活品质的提升,居民走出小区,走进‘凤城巷’这个开放式街区,能够便捷地享受到创新创意、休闲娱乐、生活服务等各种体验,老城区将焕发出新活力。”陆志平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特刊·直通百姓
   第04版:焦点·图说
   第06版:民生·社会
   第07版:专题
   第08版:特刊
服务为本 建宜居控江
杨浦时报特刊·直通百姓03服务为本 建宜居控江 2016-09-06 2 2016年09月0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