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年9月,本区同济一附中迎来第三批内高班的新疆学子——
做足“功课”用心培育促融合

    ■记者 刘毅

    9月11日是古尔邦节,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校园里刮起了一股“民族风”,来自内地新疆高中班(以下简称“内高班”)的250余名新疆学子盛装打扮、载歌载舞,与学校老师们一起欢庆佳节。今年9月,该校刚迎来第三批内高班的新疆学子,这也是杨浦贯彻实施内高班政策的第三年。

    “内高班”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政策,目的是培养少数民族优秀人才,促进新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增进各民族大团结和凝聚力。学生均通过考核从新疆各地选拔,主要对象是农牧民家庭的孩子。据了解,上海共有14所中学开设内高班,同济一附中是杨浦区唯一一所开设内高班的中学,目前该校共有内高班学生253名。

    为切实把内高班政策贯彻落实好,区委区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学校高度重视,不仅对饮食、住宿、环境、教育做足“功课”,更在促进本地与新疆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学习、包容和情感交流方面进行创新尝试,通过“混班制”、“千里家访”、“反哺教育”等方式来培育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促进民族大融合。

    不远千里来求学

    每天中午和傍晚,走在同济一附中校园里,只见一张张充满异域风情的脸孔略带着羞涩的笑容从眼前掠过,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校长好!”“老师好!”远远就能听见他们热情而礼貌的问好,有些人站在十几米开外的地方朝师长挥手打招呼。

    他们就是从新疆不远千里来到杨浦求学的内高班学生。“他们是坐绿皮火车从乌鲁木齐来上海,一坐就是40多个小时,火车上没有空调,还经常停电。遇到慢车还得熬60多个小时,相当于三天三夜。”同济一附中校长阮为,对这些孩子求学之艰辛感触颇深,他说,如果是来自和田、喀什、克州、阿克苏等南疆四地州的学生,还得先坐大巴车到县城,再坐火车到乌鲁木齐,然后转战上海,要比乌鲁木齐市的学生整整多走约2000公里,“这是上海本地学生难以想象的”。

    目前全校约有1200名学生,其中内高班学生253名,占总数的近四分之一。阮为介绍,内高班学生主要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回族、蒙古族,也有汉族。这些学生当中有60%以上来自南疆的农牧民贫困家庭,他们均通过统一的招生考试被录取,学制4年,第一年为预科。

    内高班学生求学不易,国家也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为他们提供优越的学习生活环境。“他们只需交纳数百元基本学费,其余生活学习的开销均由国家承担。”阮为说,内高班有专门的宿舍生活楼,生活用品一应俱全,甚至还有钢琴等乐器供课外娱乐,新疆特派老师会24小时照顾学生的生活起居。

    因考虑到新疆学生的饮食习惯,学校专设了清真食堂。咖喱牛肉、孜然羊肉、手抓饭……这些具有民族风味的饭菜不限量供应,孩子们可以随时到窗口添饭添菜。为了保证口味的正宗,学校专程从新疆、甘肃等地找当地厨师来掌勺。据了解,食堂开设之初,区民宗办工作人员特别到现场勘察,根据民族风俗和饮食习惯,在食堂和周边环境的布置方面提供指导意见。食堂所用的食材也非常讲究,必须到民宗办指定的供销点去采购。

    老师与学生亲如一家

    从2014年起,每年都有80余名内高班学子来到杨浦。每年新生来到学校后,都会上“特殊的一课“——参观杨浦旧城区。“看到上海也有这么贫困的地方,有些学生感受很深,就会懂得更要好好学习,将来回报社会,‘这一课’就有了教育意义。”同济一附中内高班管理处主任许伟康说。

    按以往他校的做法,每届预科班新生将被分为2个班进行学习,但为了更好地保障教学效果,同济一附中增加师资力量,在原来的基础上增设了1个班。学校的党员干部还与学生结成对子,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利用课余时间给他们补课。面对内高班教学管理的任务压力,学校和老师们付出了大量时间、精力和心血。

    内高班学生每年只有暑假才回家,其余时间均实行封闭式管理。为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学校下了很大功夫,比如带学生外出参观、课外学习、举办做风筝、捏泥塑、学茶艺活动,“节假日会带他们外出,比如参观国歌广场,感受上海、杨浦的发展。新疆的孩子能歌善舞,我们还买了很多民族服装和乐器,供学生们娱乐。”许伟康说,学校还专门为新疆孩子们成立了舞蹈队、足球队,内高班孩子的足球水平很高,今年还将参加全国的内高班比赛。

    内高班的老师把大多数时间都给了新疆孩子,就连春节也与孩子们一起度过。“春节我们的宿舍楼里会挂灯笼、贴对联,晚上还会一起吃饭、看春晚、唱歌跳舞,非常热闹。”许伟康说,自从接手内高班以来,每年除夕都没有回家吃上团圆饭。虽然辛苦,可跟孩子们在一起是件特别快乐的事。内高班的学生对老师既尊重又热情,“能感觉到他们把我们当成亲人,我们也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照顾和教育。”许伟康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维吾尔族语的小手册,他随时翻阅,学习一些常用的维语。

    今年,在教育部门的统筹安排下,学校老师专程到新疆进行了“千里家访”,深入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这次家访感触很深,以前有些孩子小小年纪就在家放羊,甚至有些很早就结婚了。现在他们有更多求学的机会,对未来充满了期望。”许伟康说,内高班学生学习进步很快,目前60%的学生在各个班级里担任班干部。

    “混班制”做教育“加法”

    根据市教委相关要求,考虑到民族班教育的特殊性,2014年,在区教育局的提议下,杨浦建立了内地民族班建设与管理工作联系会议,推动区相关委、办、局、街道(镇)和学校发挥各自的职能,形成了促进杨浦内地民族班建设与管理工作的整体合力,提升了杨浦区内地民族班教育工作的质量。同时,教育部门与学校也在内高班的创新教育上不断探索。

    据了解,从第一批内高班学生开始,同济一附中就实施了“混班制”,预科结束后60%的新疆学生被打散到各个班级里,与本地学生共同学习,这在上海乃至全国都并不多见。“我们的内高班是全开放式的,这样更容易让新疆与本地的孩子互相交流、学习,让他们成为好朋友,融合度非常高。”校长阮为说,其实,新疆学生的到来也给本地孩子很大的震撼,新疆学生能吃苦,热爱学习,勤学好问,这些都是值得杨浦孩子学习的地方。内高班不仅是培养新疆学生,也是培养本地学生的民族团结、民族融合的意识,把“反哺教育”这一课上好。接下来,学校还准备让新疆学生与本地学生“混寝”,以及带新疆学生访问本地学生家庭,派本地学生到新疆家庭去做客。

    高二年级的阿克娜热丽来自新疆乌鲁木齐市,去年,她获得“上海市优秀学生”荣誉称号。两年前拿到同济一附中录取通知书的一幕,她仍历历在目,“当时太高兴了,上海是我一直向往的城市,能到这里学习简直太幸福了。”阿克娜热丽开心地说,在这里生活充实而舒适,课余活动也很丰富,宿舍楼里有各种乐器可供演奏,还能通过宿舍电话经常与家人联系沟通。她所在的班级共36人,其中4人是新疆学生,在她眼中,上海本地学生“很可爱很开朗“、“每个人都有很个性,还多才多艺”,而最令她感到开心的是大家对她很包容、很热情。阿克娜热丽现在还交到了一个非常要好的本地朋友。她希望将来能考入上海的大学,继续在上海学习发展。

    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杨浦内高班的创新教育方式也得到了市教委的肯定。新疆学生到这里来是做“加法”。各民族都有各自的特点,相互尊重了解、学习、包容,才能促成民族团结与融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讲述
   第04版:民生·社会
做足“功课”用心培育促融合
“杨浦杯”门球总决赛收杆
杨浦交警集中整治违法停车
杨浦时报要闻·综合02做足“功课”用心培育促融合 2016-09-22 2 2016年09月2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