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喜迎党代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创新跨越的闪光足迹
日新月异的五角场,正在成为杨浦创新涌动标志区域。朱良城摄

  创新城区建设情况

  集聚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60人,占全市20.8%

  海外高层次人才达到282人

  各类资本市场累计上市挂牌企业49家

  各类投资基金规模达到200亿元

  集聚市区科技小巨人企业(含培育)13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72家

  集聚专精特新企业114家

  科技企业达到6400余家

  咬定目标,创新转型赢得新机遇

  五年来,杨浦坚持“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核心理念,以改革为动力、创新为活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创新创业活力涌现,经济保持持续较快发展,社会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按照上海实现“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要求,全面推进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圆满完成预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这是杨浦创新发展成效明显的五年。五年来,杨浦深入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积极谋划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十二五”期末,地方财政科技经费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达到7.1%。“三区融合、联动发展”内涵深化、能级提升,项目化推进与高校的合作,推动复旦创新走廊规划建设,环同济知识经济圈能级提升,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中国工业设计研究院等重大功能性项目落户,打造“财大科技金融谷”,成立太赫兹研究院,科技园区对区域经济贡献比重达到8%。同时,“人才高地”建设成效显著,科技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推出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创新链向产业链转化效应显现,“创业杨浦”品牌效应凸显,创新工场、腾讯众创、蚂蚁创客空间、启迪孵化器等众创空间落户。期间,荣获上海唯一全国首批“创业先进城区”。

  持续发力,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

  五年来,杨浦坚持“两个优先、两个提升、一个保持”产业发展方针,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出台《杨浦区关于促进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大力促进创新创业若干政策办法(试行)》等政策文件,加快区域产业转型发展。坚持质量、效益、结构优先导向,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持了经济平稳持续健康发展。2012年以来,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6%,预计达到1620亿元;完成税收收入年均增长8.6%,预计达到1037.8亿元;区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22%,预计达到12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98%,预计达到439亿元。以服务经济为核心的新型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约5.7个百分点。知识型现代服务业快速增长,年均增速约17.6%,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约5.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高速增长,年均增速约19.8%。区域经济的综合实力和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

  与此同时,“五大功能区”建设统筹推进,区域集聚效应、南北联动效应初步显现。五角场功能区基本建成,创智天地品牌效应进一步扩大,大学路成为上海市创新创业的亮点,初步形成学城、产城、创城融合的环境氛围。五角场商业商务功能进一步增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区比重由五年前的15.6%提高到目前的34.9%。滨江发展带开发建设加快推进,建立“三位一体”的滨江开发机制,基本完成滨江南段土地收储,加快推进以平凉西块为代表的旧区改造,全面开工建设滨江公共空间。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功能形象显现,全面推进载体建设,现代设计产业进一步集聚,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实现总产出305亿元,年均增长约15.3%。大连路总部研发集聚区能级加快提升,总部功能凸显,配套服务完善,李尔公司、浦发硅谷银行、上实集团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中国联通南方互联网产业基地等总部功能型企业相继入驻。新江湾城功能区加快建设,完成“国际化、智能化、生态化”的功能布局,耐克商业、德国汉高入驻。加快推进湾谷科技园建设,中兵北斗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入驻。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聚焦清权、确权、晒权,在全市率先推出行政权力清单。组建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整合工商、食药监、质监、物价等执法资源,进一步完善市场监管体制。国资国企改革扎实推进,初步形成符合服务区域发展的功能布局和发展模式。对外开放与区域合作水平进一步提高。累计新引进外资项目560个,合同利用外资23.45亿美元。深化与美国旧金山湾区合作,成立“湾区数字化产业园(杨浦)”,美国加州驻华贸易投资代表处落户。

  攻坚克难,城区建设呈现新面貌

  过去五年,杨浦攻坚克难、勇于攀登,坚持建管并举,聚焦基础设施“补短板”,城区建设管理水平稳步提高。全面推进“路、桥、轨、隧、水、电”六大系统建设,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蓝图,梳理并推进一批重大建设项目。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重大基础设施系统框架初步形成。智慧城区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光网”和“无线杨浦”等项目建设步伐加快,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共建智慧社区,以智能交通、“智慧商圈”为代表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市管理水平提升,综合管理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城市管理网格化、信息化、精细化水平有效提高,重点薄弱地区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城区环境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面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各项工作,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和建设等资金投入逐年递增。扬尘污染防治和PM2.5治理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区域降尘量为5.3吨/平方公里·月,比五年前下降了37.6%。环境空气优良率(API)为93.7%,较五年前提高了4个百分点。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试点成效明显,生态绿化建设稳步推进,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4.32平方米。

  牢记宗旨,民生福祉再上新水平

  五年来,杨浦持续改善民生保障,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构筑住房保障体系,居民居住条件得到切实改善。大力促进就业,推动创业带动就业。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深入开展双拥创建工作,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新进展。教育发展更为优质、均衡,全区各类学校生均教育经费、生均公用经费达到全市中上水平,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通过国家验收,被确定为“上海市整体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基本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公平性与可及性进一步改善,公立医院改革深入推进,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区。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发展,基本形成区、街道、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市民素质和城区文明程度稳步提升。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发展指数持续位居全市前列,并成功创建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城区,荣获全国“游泳之乡”九连冠。深化“9073”养老服务格局,初步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人民群众“幸福感”日益增强。

  按照“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创建体系,积极开展上海市文明城区和国家卫生区创建工作,坚持“创建为民、创建靠民、创建惠民”的总体要求,建立完善管理机制,通过开展“学雷锋见行动、我的门前我清洁、文明交通伴我行”等各类主题活动,初步形成全区上下开展“双创”活动的长效机制,成功创建上海市文明城区和国家卫生区,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区)”提名。先后获评全国文明单位4个、市级文明单位118个,市级文明小区187个、上海市文明社区9个;评选出区级文明单位386个、区级文明小区498个。杨浦的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综合实力、影响力不断提高,知名度、美誉度日益提升。

  五年来,杨浦加快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贯彻落实市委、区委关于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意见精神,制定“1+8”实施意见和若干配套政策,面向群众需求合理配置街道机构,构建新型条块关系,促进社区工作者专业化,更加突出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的街道职能。深化居民自治机制,圆满完成居委会换届选举。大力复制推广社区睦邻中心建设模式,“四社联动”的创新案例被评为“2014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

  未来五年展望

  五年来,杨浦始终站在区域竞争的前沿,勇于面对“高地”与“洼地”的倒逼,进位赶超,加快跨越。发展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为杨浦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闪光的足迹,犹如激越的鼓点,奏响了科学发展的最强音。

  回眸辉煌五年,共谋创新跨越。未来五年,是杨浦承接国家战略和上海重任,加快建设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的关键五年,全区将进一步深化“三区联动”、“三城融合”,向“建成高水平的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国家创新型示范城区,建设更高品质的国际化大都市中心城区”新目标迈进。  ■记者 周琳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轨交12号线建成通车,轨交18号线、10号线二期全面推进

  三门路下立交开工,中环国定东路下匝道建成通车

  军工路隧道建成通车,周家嘴路越江隧道、北横通道建设全面推进

  长阳路辟通、拓宽,江浦路(抚顺路-周家嘴路)交通改善工程完成

  截污纳管完成任务,大定海排水管网全面建成

  内江、洞庭变电站建设完成,虹杨变电站推进顺利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喜迎党代会
   第04版:民生·社会
   第05版:讲述
   第06版:专题
   第07版:特刊
   第08版:焦点·图说
创新跨越的闪光足迹
杨浦时报喜迎党代会03创新跨越的闪光足迹 2016-10-11 2 2016年10月1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