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彩色卡纸,通过“剪、折、卷、塑、粘”的手法,透过匠人的巧思设计,可以幻化成为传神又有趣的戏剧人物或动画卡通。
大桥街道长阳新苑居民区72岁的王云老先生,在传统剪纸技艺的基础上自创“立体纸艺”,成为了这项技艺的非遗传承人。从孙悟空到穆桂英,从古代戏剧到迪士尼动画,40多年来,他将自己心中一个个梦幻般的戏剧人物,用一把剪刀、一张卡纸演绎得活灵活现,四十年如一日的创作与创新,展现着对剪纸艺术至高的追求。
边教边学 自创“立体纸艺”
9月的一天上午,王云如往常一样来到长阳新苑居委会一间办公室里,随手拿起卡纸剪剪贴贴,转眼间,一只彩色的立体公鸡呈现眼前。在办公室的陈列柜里摆满了王云的作品,有西游记里的师徒四人,有杨家将系列,还有以“56个民族”为主题的作品、十二生肖动物卡通等等,纸艺看似简单而朴素,可出自王云之手的作品却十分灵动,人物表情传神,各有各的特色,动物卡通也俏皮可爱,可见技艺精湛。 王云说,他从小就喜欢两件东西,一是画笔,二是剪刀,“这些东西我都没有专门去学,全凭自己的感觉,通常画好了一幅画,我就会想着把它‘再加工’,剪一剪、折一折或者卷一卷,做成立体的感觉,从小就喜欢这样干,觉得很有意思,现在想来,这就是立体纸艺的‘雏形’。”
幸运的是,幼年的爱好成了日后的“职业”。王云师范毕业后做了一名小学美术教师,他在“立体纸艺”上花的时间也更多了。在教学生画画的同时,他想方设法地将剪纸艺术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从简单的小动物到齐天大圣孙悟空,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王云的剪纸课给身处棚户区的孩子们带来了一抹生动的色彩。
一边教学生一边自己不断地研究、磨炼,王云的这项爱好也得以进一步发展,确定了“剪、折、卷、塑、粘”五种“立体纸艺”的基本技法,他的创作也进入了高产期,创作出了“西游记”、“三国演义”、“杨门女将”等一系列戏剧人物作品。上世纪80年代,王云制作的“杨门女将”立体纸艺作品赴日本展出。
痴迷纸艺 不断追求
要设计一个戏剧人物的纸艺形象并不如想象中简单。王云说,设计时必须掌握人物的形象、性格特点,具体到服装、动作、神态等都要体现出人物的独特性,因此,事先要查阅各种相关资料,对人物的故事背景作详细了解,然后才能从五颜六色的卡纸中进行选择,运用“剪、折、卷、塑、粘”五种基本技法,来塑造立体纸艺人物。说到这些技法,王云说,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和运用的,“别看它们简单,单‘折’就有无数种折法”,有时折法复杂,效果不一定好,能够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表现出人物的特点和立体感,才是他所追求的“简单、生动”。
从《七仙女》和《四大美人》这些作品里可以看出,王云手下的人物外形颇有京剧色彩,吊眉、红胭脂、贴片子这些京剧元素,被自然地运用到了作品当中,极具美感。王云说,他的父亲是一位资深的京剧票友,小时候他跟着父亲一起去看戏。“舞台灯光、服装色彩、人物妆容……这些色彩太美了,我瞬间就被迷住了。”王云不仅成了一名发烧友,还研究起了京剧脸谱的勾画,设计了许多京剧人物作品,包括现下年轻人喜爱的京剧脸谱纸艺作品,兼具艺术气息与时尚感。
2012年,长阳新苑居委会工作人员无意中到王云家中,发现了他的这项才艺,随后在社区里成立了纸艺班,王云又成了社区里的“美术老师”。40多年来,王云的生活几乎从未离开过纸艺,对纸艺的追求有时到了痴迷的境界。“我老伴经常埋怨我,说我的心思整天都在彩色纸上,跑到福州路一看到彩纸就眼睛发亮。”王云像孩子一样调皮地说。
尝试创新 为传承发光发热
年逾七旬的王云“很潮”,平板电脑不离手,QQ、微信、微博一应俱全。他说,做剪纸也得跟上时代潮流。近十几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手机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普及,他的“信息量多了,眼界开阔了,创作思路也打开了”。
从古代小说里的戏剧人物逐渐发展到动漫卡通,因为玩QQ,王云还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我看到企鹅头大身体小,很Q很萌,之后就做出了新尝试,把纸艺人物的头身比例从以前的1:3、1:4改成1:2,甚至是1:1。”王云说,脑袋放大后,人物确实显得更可爱了,戳中了当代人的“萌点”,今年上海迪士尼乐园开园,他还创作了米老鼠、唐老鸭两个动画纸艺形象。
更多人对他的作品表示出兴趣和喜爱,也激发了更多的人学习这项技艺。去年,一家出版社专门向他邀约,编写了两本儿童教材读物,如今已印刷成册在书店售卖。同样是去年,王云成了“立体纸艺”区级非遗传承人。为了推广普及,他比以前更忙了。刚刚过去的暑假期间,他到各街镇宣传教学,平时还得教好几个“徒弟”。辛苦之余,他也感到很满足。“我的‘学生’里面有几岁的小孩子,也有80多岁的老人。”教自己的孙女做纸艺,是他最开心的事,“小家伙很喜欢,一学就会,剪刀卡纸不离手,很有当年我小时候的味道。”王云笑着说。
为了让立体纸艺更易推广传播,王云仍在动脑筋。他通过简化制作流程,开发创作出了一批简单又不失生动有趣的作品,在半小时到1个小时之内就能完成,以便更好地传授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