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位平民英雄

  朋友,您有英雄情结吗?或许您会说:小时候有过。我们崇拜过英雄的气概,向往过英雄的壮举,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平的岁月、平淡的生活、生存的压力,使我们变得越来越现实。在许多人的心里,英雄只是个传说罢了。然而,在当记者21年来,我却遇到过不少真正的英雄。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三位平民英雄。他们对我的职业生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三位平民英雄,都来自上海市杨浦区。

  邵宁,新民晚报特聘首席记者。自进入新民晚报当记者,她就联系杨浦区,至今已超过20年。今年9月,她与另两位记者一起代表上海记者,赴北京参加了全国新闻界第三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获得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颁发的“优秀选手奖”。

  1.

  退休居委干部马荷琴

  第一位,是定海街道的退休居委干部马荷琴。

  1999年1月20日下午,我到定海街道十九棉二居委采访老劳模在社区中继续奉献的事,70岁的老支部书记马荷琴热情地向我介绍情况。谁知在讲到一半时,马荷琴竟渐渐垂下了头,在我面前倒下了。她再也没有醒来。当时我的采访本上,还留着她最后的话语!

  马阿姨,马阿姨!居民们哭着喊着她的名字,讲述着她生前做过的好事,一桩桩、一件件,数不胜数……当白色的殡仪车缓缓开进弄堂,男女老少都走出家门,数百人黑压压的一片,流着泪目送老支书的离去。我被震惊了,也被深深感动了。经过几次深入采访,我写成了长篇通讯《用热心与人生告别》,报社还在头版配发了言论《忠魂颂》。

  马荷琴的报道,获得了上海首届女性新闻奖金奖。从马荷琴身上,我看到了平凡中蕴藏的伟大。这次难忘的采访,也让我明白了,看似不起眼的社区,是一个海,只要你愿意深入其中,就会发现别样的精彩。

  2.

  特警严德海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特警严德海的。

  2005年6月22日凌晨,延吉一村有个居民在家中浇汽油自焚,杨浦公安分局巡特警大队大队长严德海第一个破门而入,冲进熊熊烈焰。一分钟后,大火就被扑灭,肇事者也被控制住了。正是严德海的果断行动,使另一只10升的汽油桶没有被引燃,大楼里70户居民的生命财产得以保全。而严德海自己,被严重烧伤,立即被送进医院抢救。

  我想知道,是什么支持着严德海在那一瞬间踢开了门?可是,病床上的严德海闭着双眼,已经无法回答我的问题。在采访他的家人时,他父亲说了这样几句话:“他是一个警察,也就是一个和平时期的战士。在危险的时候,他不冲上去,别人也要冲上去;他不倒下,别人也要倒下!”我仿佛听到了严德海的心声:我是一个特警大队长,这个身份意味着一种神圣职责。为了人民群众的安全,为了社会的稳定,时刻准备着付出汗水、鲜血,乃至生命!

  为了写好严德海,我选取了他特警生涯中的四个瞬间来切入,使得新闻报道具有电影镜头般的画面感。报道以这样一段文字开头:“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由无数个瞬间组成的。特警时常要面对生死瞬间。在千钧一发的危险时刻,是冲上去,还是等一等,或是退一步?严德海从来没有过一秒钟的犹豫。因为他没有时间犹豫。因为他是共产党员,是特警队长。”通讯《特警严德海的生死瞬间》刊登在新民晚报头版头条上,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位勇敢的上海特警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

  几天后,虽经全力抢救,严德海终因呼吸系统衰竭不幸去世。之后,上海公安系统掀起了向严德海学习的热潮。现在,杨浦公安分局的陈列馆里,还有严德海烈士的专门展区,主题就是:“特警严德海的生死瞬间”。

  在采写严德海报道的时候,我已经工作了十年,也正处于职业倦怠期。日复一日的采访、码字,似乎不像当初那么有吸引力了。不过,有关严德海的采访,却如一道闪电,让我警醒、让我顿悟。当时,我还是一个准妈妈,肚子里的孩子已经7个多月了。正值盛夏,我白天挺着大肚子在医院、特警队、严德海家里采访。晚上,我也不知道哪里来的精力,坐在电脑前噼噼啪啪打字到深夜。我只有一个念头:这个警察为了别人的安全可以连命都不要,我还有什么不能坚持的?那几天,我写了1万多字,早上还背着电脑包去抢稿。那年,我被评为文新集团优秀共产党员。

  关于严德海的报道,还有一个小插曲。两年后,我抱着孩子在公交车上,偶遇严德海烈士的父母。是他们先认出了我:“你就是来采访我们的记者,那时是大肚子,现在孩子都这么大啦?”

  刹那间,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我也没有忘记他们,正是严德海,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工作,让我懂得了职责重于生命。无论今后会碰到多大的困难,我都要握住手中的笔,继续写下去,写下去!

  3.

  人民调解员韦登义

  第三位,是平凉街道的人民调解员韦登义。今年2月1日,上海隆重召开了司法行政工作标兵表彰会。10位标兵个人,上台接受这份荣誉的,却只有9位。独缺优秀人民调解员韦登义。因为就在11天前的晚上,韦登义在从旧改基地下班回家途中,被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夺走了生命。64岁的韦登义是杨浦区动迁基地有名的“老娘舅”。9年来,他调解的民间纠纷达2000多起,成功率达99%。而就在他离世的那天晚上,他还为一对兄弟成功地做了调解,让他们握手言和。更让人感动的是,老韦收入很低,家境不好,自家前几年也遇到了征收,却没有向领导开过口,沾上一丁点的光。

  老韦走了,同事和居民都不相信,在采访中都哭出了声。最后,1000多位群众排着长队送别韦登义。那座“上海市司法行政工作标兵”的奖杯,永远无法送达韦登义手中。不过,他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中,已经留下了一座无形的丰碑。

  韦登义用自己的生命告诉我:“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新闻工作也是如此。一个记者,只有把根牢牢扎在人民中间,当好党和群众的桥梁,为百姓鼓与呼,才能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过:一个崇高的目标,只要不渝地追求,就会成为壮举!三位平民英雄,用自己的生命印证了这句话。这三位报道对象,分别出现在我20多岁、30多岁、40多岁的时候,对我的人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今天,我要感谢这三位平民英雄,他们用自己不寻常的经历告诉我:什么样的人生才最有意义的,这样的精神境界才更为崇高!我明白了,如果你选择了新闻工作作为自己的事业,要干好它不仅需要满腔热情,需要日复一日的坚持,需要年复一年的自我突破,还需要奉献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如果做到了这些,你也可以成为英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喜迎党代会
   第04版:特刊
   第05版:民生·社会
   第06版:特刊
   第07版:图说
   第08版:特刊
三位平民英雄
杨浦时报特刊06三位平民英雄 2016-10-18 2 2016年10月1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