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幸福?在黄宝妹看来,幸福就是勇于追梦,敢于圆梦,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干,践行人生的价值。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全国首届纺织女工劳模,共和国第一届全国劳模黄宝妹,听她讲述精彩的劳动人生。
苦难的童年
1931年12月,黄宝妹出生在浦东高东镇麦家宅。在她的童年记忆里,“贫穷”一直是挥之不去的阴影。家里除父母外,还有哥哥、弟弟、妹妹,全家人仅靠父亲卖豆腐的微薄收入艰难度日。父亲每天天不亮,就挑着豆腐担子赶到高庙、金家桥沿街叫卖,尽管父亲竭尽全力,但家里还是经常吃了上顿愁下顿。
1944年春节的一个早晨,黄宝妹听邻居阿凤说日本人在杨树浦有一家纱厂要招工,黄宝妹毫不犹豫地决定要去试一试。
当时年仅13岁的黄宝妹踏进了裕丰纱厂,她被分配在细纱车间。车间里一排排细纱机,整天轰隆隆地响,黄宝妹并没有想到,她将和这些纺织机相伴一生。
“锭子怎么转得那么快?”“‘生活’做得不好怎么办?”很快,忙碌的工作填满了黄宝妹的生活,她要在“机器弄堂”里不停地跑来跑去,眼睛要一直盯住不停转动的筒管、锭子。
黄宝妹经常说:“在旧社会,纺织女工要学点技术,有点本领,才有工作,才有饭吃。”自从进了工厂,她就下定决心,要学好挡车技术和操作本领,不管再苦、再累,技术一定要学到手。通过边学习边苦练,黄宝妹逐渐成了一名技术能手,普通挡车工能挡270锭车,而黄宝妹却能挡400绽车,她的操作技术始终名列前茅。
翻身做主人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纺织厂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一家纺织企业小型的几百人,中型的上千人,大型的则有几千甚至上万人,因此纺织行业的劳动竞赛也比较丰富,个人之间、小组之间、车间之间,甚至企业之间,都会开展竞赛。
黄宝妹是一个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人。长期在细纱车上操作,她摸索出了一套“细纱挡车工逐锭检修工作法”,打破了挡车工只管操作的常规。其实黄宝妹原来所在的车间,是全厂出了名的“老爷车”,纺出来的纱质量差,“两级纱”比例很高,常常影响全厂质量指标的完成。当时车间有一位工人袁小妹能做到在“老爷”细纱车上捉“两级纱”,黄宝妹一方面向她虚心学习,另一方面努力把大家的“两级纱”一只一只捉出来,提高生产质量。作为普通工人的代表,黄宝妹多次参加全国会议,先后8次见到了毛主席,每次都受到巨大的鼓舞。
为工作方便,黄宝妹从浦东农村搬到了杨浦,一家7口住在25平米的老房子里。后来厂里把宿舍的两间房分配给黄宝妹,这里比原来环境好,既宽敞又舒适。半年后,上海发生了一场龙卷风,使厂里许多人没了住房。这时,黄宝妹就同母亲商量,决定从宿舍搬出去,把好房让给没有房子住的人。
黄宝妹的这一行为当时很多人不理解,甚至有人说:“黄宝妹真傻,把宿舍那么好的房子让给别人住。”对此,黄宝妹却说:“我本来有房子住,现在别人有困难,也就是我的困难,我要把房子让出来,帮助别人解决困难。”此后,黄宝妹一家在老房子一住就是几十年。
解放后还是文盲的黄宝妹,1953年进了厂里办的业余学校,她得到了读书的机会。黄宝妹深有体会地说:“学好文化是搞好生产的重要条件,工人没有文化知识,既影响思想进步,生产也不可能有新成绩。”
五十年代初,上海第十七棉纺厂创办了初级业余纺织技术学校,从扫除文盲入手,将全厂90%以上的职工,按不同文化程度编班入学。1960年,厂里与市纺织工业局联合举办业余纺织学院,黄宝妹被送到高等学府继续深造,她从一名普通纺织女工,成为了有文化的优秀的棉纺工程师。
和睦家文化感染社区
当黄宝妹回到社区,遇上居住小区管理出现矛盾,业委会始终建不起来。黄宝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居委会主任找到她,希望黄宝妹带领大家,早日成立业委会,让小区的文明建设走上正轨。
黄宝妹担起了这个重担,找小区的党员谈心,希望每位党员都发挥作用,做好群众的榜样,党员看到80岁高龄的黄宝妹还那么热情高涨,纷纷表示一定会尽心尽力地配合工作,走出小家为大家。
黄宝妹和党员志愿者、居委会干部一起,走家串户耐心宣传,鼓励大家为小区作贡献。一次次碰壁,一次次再上门,她们的精神终于感动了居民,大家纷纷参与到小区的管理中去。通过不懈努力,业委会成立了,在党组织和居委会的支持下,党员志愿者参与到小区的每项工作,小区环境变美了,居民生活更和谐了。
黄宝妹说:“每个和谐的家庭组成了社区的和谐,社区的和谐才有生活的幸福。我是党员,实现中国梦关键要让青少年树立爱国、爱党的理念。”于是,黄宝妹来到学校向孩子们宣讲“弘扬劳模精神,发扬优良传统”,让孩子们懂得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她的宣讲让孩子们受益匪浅,孩子们都说:“我们要向黄奶奶学习,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