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在日前召开的杨浦区构建残疾人康复体系建设会议上了解到,今年,区残联、区卫健委等有关部门将依托康复专科医联体建设,初步构建上下联动、科学分级的残疾人康复体系,打造集残疾档案、康复评估、干预措施、后期随访、远程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康复信息三级网络管理平台,提高残疾人康复就诊的便利性。
积极整合康复医疗资源
“很多病患重治疗轻预防轻康复,事实上有些致残的脑卒中、肢体创伤等疾病,通过科学的介入康复治疗是可以有效降低残疾风险的。”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院长周明成告诉记者,为切实承担和解决杨浦区重点和疑难残疾人康复问题,今年第一康复医院将与12家社区卫生中心合作挂牌成立残疾人康复分中心,开设残疾人康复专家工作室,制定残疾人康复分级标准。
此外,杨浦区中心医院通过加强脑卒中和胸痛专科联盟建设,探索院前到院内、院内外协作机制,与区120急救中心加强院前急救联合模式推广,建立神经心脏急诊全程绿色通道,进一步缩短卒中和胸痛诊治时间,提高早期康复水平,建立区域急性脑卒中患者数据库。深化骨科建立“老年髋部骨折快速诊疗通道”,实现当日入院当日手术,减少因病致残。区精神卫生中心还将牵头构建精神卫生“医疗-康复”一体化服务网络,对基层团队定期开展业务指导,试点专家工作室,推进区级示范性阳光心园建设,开展“精障患者职业康复”项目,针对精神残疾儿童开展“儿童孤独症训练营”项目。
区残联负责人表示:“杨浦区的康复医疗资源在全市相对充裕,我们将以区康复专科医联体建设为抓手,进一步紧密康复体系成员合作关系,确保残疾人在合适的医疗机构接受合适的康复治疗。”
全面提升残疾人康复服务供给能力
软件硬件两手同时抓。据悉,今年杨浦各医疗单位将在康复硬件提升上持续发力。
第一康复医院将开放评残室、心理疏导室、残疾人体检等3间诊室、1间“院中校”、残疾人辅助器具展示厅。区中心医院安图分部康复大厅将集中提升脑卒中、骨关节手术等重点疾病的早期介入康复能力。第一康复医院控江院区残疾人康复多功能厅的建设,将重点配置运动功能测试评价、心肺功能耐力测试评价、步态测试评价、言语测试评价训练等训练区,全面提升残疾康复供给能力。
“目前,整个康复体系建设中还存在人力、物力不足的短板。”区残联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区残联将在充分调研12个街道残疾人分布状况和康复需求的基础,通过专家论证,制定社区残疾人康复站点康复面积和其他设施配置标准。首先保证脑卒中、关节置换等重点残疾种类的康复设备需求,同时结合各社区残疾人群特点个性化配置康复设备。按照残疾人康复服务圈的理念,科学配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服务站点,通过新建、改扩建或依托社区睦邻中心等资源,扩大残疾人康复供给。并重点加强残疾人的“1+1+1”签约服务,确保全年签约率达到75%以上。
“残疾人康复治疗很多时候需要实现双向转诊,但在现实中病人往下级医院转很容易,转下去了再转上来就很难,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信息不畅通导致‘失联’。”区卫建委相关负责人透露,为给残疾人制定长期康复治疗处方,将整合区内残联、医管部门和各级医院残疾评定、健康、诊疗等信息,建立区域化信息管理平台。初步建立以国际功能分类(ICF)为标准的康复信息化体系,打造集残疾档案、康复评估、干预措施、后期随访、远程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康复信息三级网络管理平合。实现康复服务全方位精准、实时管理与控制,持续改进康复质量和康复安全,提升康复服务的管理效率。
“我们将研究优化残疾人康复的制度和政策安排,突破瓶颈,确保康复体系可持续发展,依托同济大学康复医学系和全科医学系资源重点和区中心医院全科模拟实训基地开展社区全科医生康复知识和康复资质培训工作,加大康复人才的引进。”区卫建委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