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面前,没有人是旁观者。在四平路社区,无论是学生、退休职工,还是白领、企业家,他们都和社区工作人员站在一起,共同筑牢社区防疫墙。
祖孙三代接力
近日,在四平路街道铁岭路120弄小区门口,有三位志愿者轮番上阵,他们其实是祖孙三代。
褚佐谊,82岁,退休职工,铁岭路120弄居民区楼组长;褚庆华,51岁,上海海关检疫技术中心职工,中共党员;褚逸珺,20岁,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学生,共青团员。
疫情发生后,褚庆华看到社区工作者每天上门摸排登记,工作很辛苦,于是他主动请缨,放弃休息时间,做起了防疫志愿者,协助居委会在小区门口做好询问、测温、登记等工作。随着国外疫情形势的发展,褚庆华变得异常忙碌,日前已奔赴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开展防疫工作。
82岁的褚佐谊知道后,马上表示:“我年纪大了,别的忙帮不上,在小区门口当防疫志愿者没问题。”就这样,老褚接过儿子的防疫志愿者“接力棒”上岗了。
褚庆华的女儿褚逸珺是一名在校大学生。在这个延长的假期里,小褚没有选择做“宅女”。她跟随爷爷和爸爸的脚步,也加入了志愿者队伍。“我已经是大学生了,是一名共青团员,能够为社区防疫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感到很高兴。”
两次运送物资,近百个小时在路上
四平路街道“两新”党组织——上海欧萨评价咨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检测、评价、咨询和数据服务的技术服务机构。公司董事总经理、党总支副书记王小兵率先垂范,分别于1月27日和2月19日2次驱车往返上海和湖北红安县,辗转3个省市,为多家医院直送自筹和募集的4余吨防护用品及消毒物资,成为社区“最美逆行者”。
两次运送物资,一次耗时40余小时,一次耗时56小时。为避免接触更多的人,王小兵日夜兼程,靠水果、面包和矿泉水果腹,返沪后严格遵守规定,居家隔离14天。“我相信有更多人像我这样去做。”王小兵说。
在防控最吃紧的阶段,得知一线社区工作者防护用品和消毒设施紧缺,王小兵二话不说向街道捐赠了一次性医用口罩200只、一次性手套200副、护目镜30只、紫外消毒装置2套,以解社区燃眉之急。
“现在的年轻人,可以的”
社区是疫情防控的第一线,小区就是一线中的战场。
鞍一(2)居民区是老旧开放式小区,流动人员情况复杂、一线防控人手不足,同济科技园济辰节能团支部、上海邮电设计院团委,先后接力驰援居民区,有效缓解了居民区志愿者人手紧张、连续疲劳作战的局面。
大连西路4弄居民区内有6个自然小区,但居委会干部总共只有6名。得知大连西路4弄居委会缺乏防疫力量后,上海市政总院团委主动与街道、居民区党总支对接,在企业团员青年中发起社区防疫志愿者的“招募令”。不到半天时间,就有21名团员青年报名。在志愿工作中,他们认真负责,坚守岗位,不曾坐下休息,在风口站着冷就喝口热水继续坚持。一同参与社区防疫的老党员竖起大拇指,“现在的年轻人,可以的!”
位于赤峰路的公安大楼、冶金大楼是2个高层住宅小区,小区虽小,但疫情防控不容半点懈怠。上海渔机所主动和金安居民区党总支对接,派出12名青年志愿者,增援小区防疫工作。
据了解,自疫情发生以来,已有区域单位的80余名团员青年主动请战,下沉居民区,担任社区防疫志愿者。
此外,得知上海血液库存持续趋紧,四平团员青年积极响应团市委、团区委号召,纷纷加入无偿献血行动,以另一种方式为防疫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