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检验一切,也检验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能力水平和实际效果。
疫情期间,很多党员干部在一线,开展劝导引导、测量体温、买菜送菜、物资发送等服务。有的服务工作既讲原则,又讲人情;既讲硬度,又讲温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有一位同志劝导村民不要外出,既讲法律法规,又讲个人危害,让人很容易接受,被奉为“教科书式的劝导方式”。也有些党员干部服务群众,凡事“一刀切”,不考虑实情,群众不仅不买账,还导致干群关系矛盾,甚至引发不必要的纠纷。
党员干部作为人民公仆,服务群众是理所当然的事。服务群众的目的,是践行初心恒心,密切联系群众,凝聚奋进力量。原东山县委书记谷文昌服务群众就很有一套。他做群众工作、服务群众从来不用“大帽子”压人,而是坚持具体事件具体分析,采用合情合理、循循善诱的方式,既让群众易于接受,又不伤害群众感情,真正达到了动机和效果的统一。他救助困难群众,从不搞大张旗鼓那一套,而是悄悄送到受灾人员家中,既让群众保住了面子,又不触及隐私。
服务群众的能力水平,理应是党员干部的看家本领。避免干巴巴、硬邦邦的服务,首先要解决好态度问题。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真心实意为人民着想,忧人民所忧,急人民所急,盼人民所盼,就一定能让群众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像火神山医院的“硬核”护士长陈静,“每天讲2遍不够,我就讲200遍”。有这样的态度和作风,怎能会服务不好群众?
有了好的态度,要想达到好的效果,还离不开好的方法。方法是过河的桥和船。服务群众,也要解决好“桥和船”的问题。群众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喜好,党员干部面对的问题也各不相同,用“一把钥匙开所有的锁”显然不行。真心实意服务群众,就要讲究方式方法,多关注群众关心的问题,学会用“同理心”换位思考,善于和群众坐在同一条板凳上,勇于在一线磨砺与群众沟通的技巧。如此,才能在服务群众中拿出“十八般兵器”,真正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