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语遇到的就业困境很“典型”:不确定自己是否胜任教师岗位的要求;缺乏相关面试经历。这可怎么办?正当刘心语焦虑之时,辅导员老师刘德恩主动“找上门”,当起了“神助攻”:不仅提供精准的就业信息和指导,还协调学校相关部门,专门为刘心语借到了一间位于寝室一楼的活动室,让她能够练习板书,提升在线面试技能。经过一番认真准备,刘心语终于找到了称心的工作,目前已顺利被曹杨中学附属学校录用。
特殊时期,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帮助更多应届毕业生找到心仪的工作、尽快落实岗位,不少沪上高校开启“全校总动员”:除了就业部门主动出击,导师、辅导员以及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等,都纷纷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助力。
高校主动出击,拉近用人单位与学生的距离
“金三银四”是春季校园招聘的黄金期,可对于不少正在找工作的毕业生来说,有时也会遇到“关键时候举棋不定”的情况,亟须“高人”指点
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的大四学生朱敏慧在遭遇考研失利后,本来准备“二战”。得知她的情况后,辅导员周璇几次找她交流、谈心。朱敏慧的志向是成为律师,周璇因势利导,建议她“与其再等一年,不如先去律所找份工作,因为对律师来说,实际工作经验也很重要。”不仅如此,周璇还及时把朱敏慧的情况反馈到学院,学院的多位老师积极帮忙推荐,为朱敏慧联系到几家律所参加面试的机会。“她在校期间一直担任学生干部,综合能力出色,近期就会和一家律所签约。”周璇透露了这一好消息。
记者从华东政法大学获悉,在今年已签约的学生中,与法律相关的律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以及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的岗位将近30%。该校学生工作部部长王戎说,法律类行业仍是今年华政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去向,与学校办学特色定位相符。为进一步做好就业工作,学校今年对就业资源进行了深度开发。
目前,与该校2020届毕业生完成签约手续、以及准备签约的用人单位共有80家,其中有42家是和学校有长期合作的重点单位。“北京一家知名律所的上海分所,本月一下子签了17位毕业生。到目前为止,这些重点单位已占招录我们学校毕业生单位总数的52.5%。”
特殊时期,企业不能进学校举办招聘会、宣讲会。为帮助学生就业,不少高校纷纷创新工作方式,拉近用人单位和学生的距离。
上海杉达学院就业办主任张剑萍告诉记者,今年除了在“云”上架桥,通过网络渠道组织在线招聘外,学校层面还组织力量“用脚走路”——走访上海本地以及长三角多地的人社部门和校企合作单位,为毕业生获取更多精准的岗位招聘信息。“企业到底需要怎样的毕业生,从专业到能力,具体诉求是什么,在摸清底牌后,我们迅速把这些信息反馈给学生。”
上海杉达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的潘同学原本在准备事业单位考试,但考试时间延期使她有些焦虑。在与辅导员沟通后,潘同学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线上求职训练营。4月1日她参加了一家公司的“云面试”,次日就拿到了录用通知。
长三角地区“牵手”招聘,让应届生拥有更多选择
历年来,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留沪是首选。谈及今年的就业趋势,不少高校就业办负责人发现,随着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区域人才的“吸虹”效应正进一步显现。在今年春招中,长三角地区的高校、企业、政府部门等频频“牵手”,组团开展线上招聘,让应届生有了更多的就职选择。
4月15日,由上海理工大学牵头,联合南京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江苏大学、安徽工业大学等相关兄弟院校开展的“长三角工程教育联盟高校2020届机械行业专场空中招聘会”吸引了200余家长三角地区机械制造行业用人单位,提供岗位超过15000个。
上海师范大学就业办主任林恺表示,今年该校有志于在教育领域就业的毕业生,首选到本市的公办中小学任教,同时也考虑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苏浙地区的公办学校。此外,当地培训机构和在线教育企业等开出优渥薪资,对毕业生也有不小的吸引力。“长三角地区无论是教育资源、教学理念,还是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都处于全国前列,对从业者来说形成了更加友好、成熟的就业和发展环境。”
长三角一体化不仅促进了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也为人才流动和就业市场的一体化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环境。
除了长三角高校间的专场招聘,近期,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也依托“G60科创云”平台推出“九城纳贤”专区,汇集九城市3800余家企业,发布45000余个中高端用工需求,面向高校毕业生针对性推出8000多个岗位。上线首日,该专区就吸引了来自东华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嘉兴学院、苏州科技大学等20余所高校20000余名应届毕业生参与。■储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