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数字化转型是一次整体性转变、全方位赋能、革命性再造,城市是主场、企业是主体、市民是主人。“十四五”开局之年,上海已吹响数字化转型赋能的号角。杨浦正在探索建设特色鲜明、高科技加持、布局合理的整体性数字化转型高地,其中就包括创造数字生活新图景,精准触达“基本民生”,精心打造“品质民生”。
■记者 汤顺佳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孤儿、失独、残疾、因病致贫……城市中,有这样一群人急需救助却孤立无援、“不声不响”,他们被称为“沉默的少数”。2020年10月,杨浦创新服务,全面上线社区救助顾问制度,结合“智慧+救助+服务”模式,利用数据赋能,打造出了更为个性化、多元化的社会救助体系。当救助插上“智慧的翅膀”,能为困难群众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
编织保障网:
“智能打工人”助力精准定位
困境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如何从中分层梳理、精准救助,是社会救助工作的一大难点。杨浦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了“困境家庭个案评估系统”。自此,杨浦的“社区救助人”队伍多了一名“智能打工人”,它不仅为辖区困境家庭编织了一张科学智能、安全高效的保障网,也为救助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记者了解到,该系统集入户调查、个案服务、数据维护等功能为一体,将个人碎片信息管理,转化为以家庭为单位的整体信息化管理,从人员情况(即救助类型)、住房情况、就业状态、身体状况、残疾程度、家庭情况、劳动能力、是否含有18岁以下或者60岁以上的家庭人员等维度为指标,对家庭情况进行打分,形成“红、黄、蓝”三档服务对象。其中,红色为85分以上的高度困境家庭,黄色为70-85分的中度困境家庭,蓝色为70分以下的低度困境家庭。
互联网+大数据,使困境家庭信息动态管理得以实现,大数据查询统计功能精准定位服务对象,为个案开展、分层分类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从被动到主动:
人与大数据打好“配合战”
需要救助的人很多,“懂得求助”的却很少。由于不了解政策,很多困境家庭的成员并不知道自己符合救助标准,可以获得救助。如今,通过大数据前期排摸,这些生活困难、却“沉默无声”的救助对象就这样出现在社区救助顾问的眼前。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从被动救助到主动救助,社会救助模式得以转变,让“不会哭的孩子依然有奶吃”。
目前,杨浦已孕育出一支由“街道救助干部+专业社工+居委会志愿者”组成的社区救助顾问团队。其中,居委会和楼组参与,帮助团队下沉居民区,专业社工则主要负责挨家挨户“跑腿”,对“红、黄、蓝”三档救助对象开展上门评估、精准排摸。救助顾问从家庭结构、健康状况、经济条件、心理压力、教育程度、劳动条件等多维度分析对象的致困因素,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成效反馈、计划优化和资源调配,主动上门走访,提供政策咨询与救助服务。
年仅35岁,却身患系统性红斑狼疮、中风两次、半身瘫痪、每日卧床,家住长白新村社区的小张(化名),就是在一次排摸中被社工发现的。
小张的母亲很早就过世了,70多岁的老父亲自顾不暇,帮儿子翻身都吃力,更不用说专业的肢体康复训练。同龄人都忙于工作、家庭,小张却觉得自己仿佛蜷缩在社会的角落里。
了解到小张的情况后,长白新村街道工作人员与社工、志愿者第一时间登门拜访。如何让小张走出阴霾?第一步,从他的身体健康状况入手。团队为小张链接了中医康复理疗服务,每周上门一次做肢体康复训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理疗师还向小张父亲传授了按摩肌肉的专业技巧和方法,防止小张因长期卧床而产生肌肉萎缩。“这个服务正是我们需要的。我家楼层高,我一个人没法带他去做康复,就希望有一天他能走下楼,天气好的时候出去转转。”小张的父亲说。
如今,半年过去了。这个曾经卧床、不能自理的年轻人已经可以拄着拐杖在家自由行动了。从第一次见面,背对社工毫无交流,到几次心理疏导后,与身边人侃侃而谈;从消极厌世到重拾以前的兴趣爱好,写起书法……也许,对小张来说,今年的春天和以往都不一样。
为困难群众“留门”:
链接服务资源包
家住控江路社区的陈老伯是低保对象,身患肺癌和多种慢性疾病。近期,他为了做手术,住进了新华医院。然而临出院时,他才得知,原来按照政策规定,街道只有在拿到院方发票后,才能予以报销。高额的医疗费让陈老伯一下子不知所措。
杨浦在各街道、居委会和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设立“困难家庭支持中心”——社区救助顾问服务点,每周由专业的社区救助顾问定期坐镇,为来访的服务对象提供政策咨询、资源链接等服务。而这一实体化窗口的落成,对陈老伯这样身陷困境的人而言,无疑是打开了一扇求助的“门”。
陈老伯通过这扇“门”迈出了求助的第一步。他来到居委会的社区救助顾问服务点,寻求帮助。如何在政策范围外,尽可能帮助低保重病对象?社区救助顾问团队的社工第一时间整合资源,为陈老伯链接了辖区内的爱心企业,三方联动,解决了医药费问题,陈老伯得以顺利出院。
记者了解到,“社区救助顾问”项目上线半年多来,社区救助顾问团队在长白新村街道和控江路街道,先后完成了1500多户困境家庭的数据调查与分析工作,为30多户困境家庭带去了各类政策服务资源包。这些困境家庭,或是通过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成功化解家庭矛盾,改善了亲子关系,或是接受培训后考取了职业证书,开启了人生新的旅程……而未来,杨浦将继续坚持“智慧+救助+服务”模式,实现对困难家庭的陪伴式、长效式、全程式救助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