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成佳佳
本报讯 毫无疑问,工业遗存是城市重要的时代与文化资源。经过多年探索,工业遗存已从“受关注”转变为“被寄予厚望”,其保护和利用也更加重视与城市发展的“有机融合”。
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水厂、远东最大火力发电厂、远东最大煤气供热工厂、远东最大制皂厂……杨浦滨江是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它见证了上海近现代工业发展的历史,汇集了宝贵的城市记忆和历史文脉。随着城市更新,昔日的工业锈带变身生活秀带,杨浦滨江逐渐成为生活和商业配套设施较为完备的城市区域,具有多元化的功能和多样性的空间,正在实现从生产性岸线向生活性岸线的转变。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5月14日,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启动。
四大目标:建设活态赋能的“生产、生活、生态”岸线
记者获悉,杨浦将遵循“历史感、智慧型、生活化、生态性”的规划理念,采用“先甄别、先规划、先定功能、再建设”的工作方法,推动实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项目,建设活态赋能的“生产、生活、生态”岸线,完成四大建设目标。
——建设“中国近代工业重要发源地”的工业遗产科学保护示范引领区域。将文物保护理念纳入滨江发展全过程,保留传承工业文明特色元素、文化基因,推进形成由“不可移动文物-杨树浦路-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共同构成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体系。
——建设“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文物资源活化利用体验区域。坚持“保护为民、开放为民、利用为民”的宗旨,将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活态传承、全域旅游发展、产业创新转型、城市功能提升和绿色生态环保等协同互进,打造开放式的近代工业遗产博览园和旅游目的地。
——建设“人民城市共建共治共享”的文物现代化治理实践区域。全面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依法治理”的工作格局,优化机构建设队伍力量保障,有力促进文物保护利用的系统集成,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提升让文物活起来的可持续性、可参与性。
——建设“城市更新中改革先行先试”的政策腹地守正创新试验区域。着力精准施策,加强效能提速,促进信息整合,突破瓶颈壁垒,加强城市更新中文物保护利用全局性与系统性的统筹建设。
政府统筹推进+组建专家智库“双管齐下”
文物安全是文物工作的红线、底线和生命线,是文物保护利用的基础和前提。
当天,杨浦区人民政府与杨树浦水厂、上海理工大学2家位于示范区内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责任主体代表以及定海路街道、大桥街道2家街道代表,签订《文物安全目标责任书》,以确保示范区建设工作平稳、安全、有序推进。之后,签订范围将全面覆盖示范区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责任主体以及所属街道,进一步提升文物保护意识,明确属地管理及主体责任,落实文物安全制度,确保文物保护安全措施落到实处。
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的建设,除了政府部门统筹推进之外,也离不开专家和业内领军人物的专业支撑引领。杨浦以示范区建设为契机,集聚来自复旦、同济、上海交大等高校的专家,兼顾学术、建设、运营和法律多个领域,组建专家智库。未来,将借助智库专业力量加强区域内文物的历史研究、规划设计、修缮保护和活化利用,立足问题导向,研究攻破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充分发挥强势学科的引领作用,提炼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模式和经验方法。
科学实施文物资源集中连片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据悉,杨浦将重点推进永安栈房旧址双子楼分别修缮建成世界技能博物馆、涵芬楼艺术中心,迎接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研究上海船厂板块的保护利用,推动船坞、瑞镕船厂、毛麻仓库等旧址及周边地块的保护利用,打造以“船文化”为主题的集数字文化、科技创新、旅游博览等于一体的中央活动区;推进杨树浦水厂深度处理改造建设工程,充分保留工业文明的特色元素,为市政水务行业工业遗产的修缮保护和现代化发展创造示范案例。
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的建设将围绕“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突出文物保护利用对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服务人民高品质生活的积极作用,科学实施区域文物资源集中连片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努力为国内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提供更多经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