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他们用爱为老人筑起安心屏障

  编者按

  配药小分队火速集结,助力打通药物“补给链”;睦邻小厨服务“不打烊”,持续为辖区老年人送餐;针对高龄独居老人等特殊群体,商贸保供小组及时回应需求……

  疫情之下,安静的城市中,全力以赴为老人提供坚实保障,他们的脚步从未停下。

  ■记者 汤顺佳   毛信慧   宋玥

  这支配药小分队“卧虎藏龙”——“专业担当”“语言担当”……他们使出“十八班武艺”

  “有配药需求的居民,请于每周五9:00-19:00,携带好社保卡、药物明细,交至居委会门口接待处,并做好个人姓名、手机号、地址等信息登记……”

  上述内容,来自浣沙六村居委会4月13日发布的《居民配药友情提示》。

  拟稿人名叫居敏俐,社区配药小分队队长。毕业于药学专业的她,本职从事食品药品检验工作。小区封控后,这位“专业选手”就地转为志愿者,带着8位队员为居民提供配药服务。

  “喂,请问是居委会吗?家里慢性病药快用完了,我该怎么办?”自封控以来,浣纱六村居委会办公室里的电话每隔几分钟就响一次。除了米面菜肉,社区居民、尤其老年人最为关心的,就是配药问题。

  4月初,一支由志愿者组成的配药小分队火速集结,与居委会干部“打配合”,助力打通药物“补给链”。

  4月8日,小分队首次开展集中配药,居敏俐却发现,前来求助的居民并不多。“第一周,我们只收到40份配药材料,但我们知道实际需求量远远不止。这令我们担心,是不是许多居民还不知道有这项服务?万一耽误大家用药怎么办?”

  发现问题后,居敏俐带领队员们紧急确认配药流程,草拟了这份《配药友情提示》,经居委会审核后,发布在居民群里。

  4月15日,《提示》发布后的首个周五,小分队的两名队员坐镇居委会接待处。没想到,不过多久,他们面前就摞起了高高一沓病历卡。一天下来,共接收了129份配药材料。

  “虽然我们工作体量更大了,但只要能帮居民解决配药难问题,我们就乐意去做。”居敏俐说。

  收集社保卡、病历卡、药物明细,现场登记信息……这些,只是配药工作的“长征第一步”。

  4月16日,小分队再次集合,逐一检查、梳理信息。记者了解到,为方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快配药速度,队员们需将所有配药信息整理成Excel表格,详细填写姓名、地址、联系方式、所需药物、特殊备注等内容。光是这项“工程”,就花费了大家大半天时间。

  4月18日,居敏俐带着队员们抵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街道统一安排,他们只有半天时间配齐药物。

  同一功效的药品,如果这个品牌的没货了,另一个品牌可以吗?这位阿婆想要该药品的普通片还是缓释片?同一种药,却有每片5mg和每片0.4mg的剂量区分,该选哪个?……这些涉及专业的问题,都需要居敏俐进行初步判断,如有不确定的,队员们就再次与居民电话沟通,确认药品细节。

  当晚6点,小分队完成取药工作,并将满满6箱“战利品”运回居委会活动室。此时,小分队还不能休息,因为他们需要把所有药品分装入袋,并与社保卡、病历卡等一一匹配,放置整齐。夜深了,这里无人入眠。

  4月19日,小分队电话通知居民分批、分时段到居委会取药。如遇居民有其它临时需求,或对配回的药品有疑问的,队员们也要一一做好解释工作。如此,这一批配药工作才算告一段落。

  然而两天之后,新一轮的配药工作又会开始……

  除了“领头羊”居敏俐,这支配药小分队可谓“卧虎藏龙”。

  居敏俐的得力助手——护理学专业的大四学生倪靖童,是小分队里年龄最小的。听说小区急缺志愿者,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以后我想做护士,治病救人是我的理想。”倪靖童说,“解决配药难,对于居民、尤其是老人来说,就是大事。我很愿意为此贡献自己的力量。”

  每周五,她与居敏俐轮班上岗,在居委会接待处接收配药材料。当发现居民提供的药物信息不明确时,她会反复确认核实。

  与倪靖童不同,今年70岁的张阿姨是小分队的“语言担当”。社区中大部分需要配药的都是老年人,说惯了上海话,讲普通话很容易表达不清。这时,张阿姨就能帮助小分队实现无障碍沟通,提升工作效率。

  送餐员还没自报家门,她就能“听声辨人”——全力保障老人的一日三餐,是他们最朴实的愿望

  “阿姨,是我”“小田,谢谢你”……

  戎泽苑小区已被划为防范区。送餐员田磊骑车抵达居民楼下,按门铃后,还没自报家门,80岁的李阿姨就认出了她的声音。

  “睦邻小厨的饭我已经吃习惯了。疫情前我一直去堂食,现在有送餐服务很贴心,好味道依旧。”李阿姨说。

  4月22日,上午十点半,一辆厢式货车开进新江湾城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卸下百余份盒饭,整整齐齐地码放起来。其中一部分被放入保温箱,直接搬上了送餐车,其余的提供给一线防疫人员。记者了解到,疫情期间,新江湾城街道睦邻小厨持续为50余位老年人提供送餐服务。订餐者大多为独居老人或纯老家庭,都是睦邻小厨的常年熟客。

  记者注意到,为实现无接触送餐,不少居民在家门口提前放置了一个板凳,上面贴着字条,写有房门号和“专用于放餐盒的木椅”字样。送餐员放好餐食后,敲敲门就直接离开。田磊告诉记者,“我们现在对送餐上门的要求,是尽量保持无接触。我都提前跟老人打过招呼了。”

  “在做好防护工作的前提下,通过点对点,把餐食送到老人家中。许多居民都跟我说,政府始终在关怀他们,这让他们觉得既安心又暖心。”睿达路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朱周军说。

  据悉,新江湾城街道共有常住老年人1.1万人左右。“民以食为天。疫情期间,我们克服困难,坚持为老人送餐,就是想帮老人解决实际用餐需求。”新江湾城街道社区服务办副主任马骏表示,“针对不同小区的不同情况,我们送餐方式也有所不同。封控区,就送到小区门口,由物业人员或志愿者将餐食送到老人家中,管控区、防范区,我们的送餐员则会逐个送餐,到门到户。”

  据悉,新江湾城街道睦邻小厨由上海繁柯餐饮管理有限公司长期运营。疫情期间,全力保障老人的一日三餐,让他们吃得安心、吃得放心,是这群为老服务者最朴实的愿望。

  “特别的爱送给特别的你”——一会儿是“知心姐姐”,一会儿是“开心果”,“电话另一头”有一支“90后女团”

  “喂,您好,杨浦商贸,请说。”

  杨浦商贸保供热线作为全区物资保障托底的重要措施之一。针对高龄独居老人等特殊群体,保供小组给予了特殊关照,尽可能满足他们所需,及时联系仓库,从各库房收集物资,第一时间安排配送。

  “我家里没菜吃了,你能不能帮帮我?”4月13日中午,电话里声音颤颤巍巍的,吐字也不是很清晰。一番询问之后才知,这是一位失独老人,年逾八旬,和老伴住一起,不会用手机买菜,也不会团购。组员们赶紧联系了老人所在的居委会,并调配了蔬菜、牛奶以及一些方便速食,安排了当天配送。那天大风大雨,配送人员回到办公室,衣服早已全部湿透。

  跨区求助也是保供热线组时常遇到的情况。一天,一位浦东居民打来电话,说他实在放心不下独居在杨浦的90多岁的祖父,委托保供热线提供帮助。放下电话后,接线组成员迅速联系独居老人所在居委会,了解相关情况和需求,并按照老人的饮食习惯,配备了物资。

  保供热线负责人刘军介绍,目前接线组共有4位组员,分属集团不同部门,在收到集团组建保供热线工作任务后,大家迅速收拾行装到单位报到,一直驻扎在这里,守在电话机旁。“为了不错过每一通电话,原本设置的早八晚十的接线工作时间也逐渐拉长,甚至接到过凌晨一点的求助电话。”保供热线除了主动接听电话以外,还抽时间对杨浦相关街道上报的托底保障对象进行查访,主动拨打电话,咨询其生活状况,并依照实际情况提供帮助。

  接线组是一支“90后女团”,成员为曹静静、孙雨萍、王谱和汪晓霞,她们中有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也有职场新人。“尽管我们是第一次接手这样的工作,但我们可以学,努力干。”一会儿是“知心姐姐”,一会儿又是“开心果”,她们竭尽全力为每一位打进热线的居民传递温暖。“我们积累了不少沟通经验后,能够快速安抚并疏导对方情绪,从而进行有效沟通。”

  此外,保供热线组还配备了送货小队。“有时,老人会不记得家里的物资种类和储备,常常打完电话后,隔天又想起来需要别的物资。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也会及时安排配送,不落下老人的任何需求。”送货小队的徐日兵还是集团信访部门成员,常常分享一些人际沟通经验,为接线组的工作提供参考。

  截至4月21日,热线小组已通过居委会收到了195笔订单,其中有66笔是托底保障订单,累计服务了1111位托底保障对象。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社会
   第05版:评论
   第06版:资讯
   第07版:专题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他们用爱为老人筑起安心屏障
杨浦时报要闻·综合02他们用爱为老人筑起安心屏障 2022-04-26 2 2022年04月2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