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高峰
4月18日,上海杨浦,一位确诊新冠的志愿者老人拉着行李,走出小区去隔离。
看似孤单的路途并不孤单。一路上,两边居民楼传来山呼的加油声。“加油!”“保重啊,保重。”老人一路行,一路向祝福他的居民挥手,最后还放下行李,向大家连鞠了几个躬……
刷到这段视频时,我的眼眶湿润了。短短十几秒的画面,为何如此动人?只因这是最真实的情感流露,是最质朴却又最珍贵的相互信任,相互支撑。我想,这也是上海之所以成为上海的地方。
画面之外,可以想到更多:志愿者老人谦逊真诚,从他不停挥手致谢到最后鞠躬,可以想到他平日的奉献与无私,这肯定也是他得到居民尊重的原因;反过来,居民们对志愿者老人的不舍与祝福,也说明这个小区是有人情味、懂感恩的。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相得无间,越是艰难的时刻,越有抚慰人心的力量。
我们可能都读到过那个为老年病人当外卖骑手满城送药的政协委员,听说过那个300多人接力为瘫痪病人制作的生日蛋糕,看到过那张为感谢而手写的朱熹《春日》诗句,羡慕过那个有上海阿姨帮忙做菜做饭的外来小伙,感谢过那些神通广大一呼百应的团长……这些正能量故事,并不是为了歌功颂德而存在,它们星星点点的光芒,是这座城市的底色,也是上海人的底蕴。
一段时间以来,“上海究竟怎么了”成为不少人的口头禅。很少人去思考,大家口中的“上海”究竟是什么?上海不是虚无的概念,而是真实的存在,上海就是你我,就是这座城市里生活的2500万人。面对狡猾而强大的病毒,每个人的表现,就是上海的表现。我们可以建言,但不能捏造谎言;可以批评,但不能无端谩骂;可以不满,但不能放弃、躺平。
当然,我们最该做的,就是尽己之所能,去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哪怕很小,但2500万人一起努力,就一定能改变现在,成就未来。(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