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宋玥 文 王修远 摄
“以前,我都在小区外的跑道上锻炼身体,自从这里的‘健身宝地’建成开放,我就再也没去外面锻炼了。”在殷行街道,“党建+健康”智慧健康驿站是远近闻名的“红色健身房”,也是居民刘珍子口中的“健身宝地”,和兵乓“球友”一起过来打球已经成为刘珍子生活的一件乐事。
“红色健身房”,顾名思义,它为居民提供健身场所、优质服务的同时,也在密切着党群关系。
人民群众在哪里,民生需求在哪里,党建就应该覆盖到哪里。60.61平方公里区域面积、124万人口规模、“四个百年”历史积淀,杨浦如何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策源、赋能等力量,更好地“盘活”历史、人才、智力等各方资源,使其成为推动“四高城区”建设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区联动”不断传出“红色引擎”的轰隆声
区域范围内有10所高校,人文资源丰富,杨浦坚持将“三区联动”进行到底,并不断推向深入。今年,杨浦区区域化党建联盟年满十周岁。
10年前,杨浦区委和复旦大学党委联手10余家单位党组织,共同成立全市首家区级区域化党建联盟,推进思想成果共享、人才共育、产学研共促、服务共推、政策共商、制度共创,硕果累累;近年来,杨浦与复旦、同济等高校合作,打造了党建引领下的“三师三顾问”(社区政工师、规划师、健康师和社区党建顾问、治理顾问、法律顾问)社区治理“智囊团”,将党的组织优势切实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江浦路街道党工委联合自治共治力量,运用“同心缘”党群议事会凝聚居民共识,聘请同济设计院专业团队参与规划,将三个仅有一墙之隔的毗邻小区打通,构筑起“一脉三园”的景观结构体系,实现活动空间、景观环境、社区功能、治安防控、管理秩序、睦邻友好6个方面的提升。
杨浦的社区是高校智慧大展身手的舞台,而杨浦“四个百年”的红色资源则成了各高校打造思政培育体系的“助攻”。
2020年,复旦大学启动“红色基因铸魂育人”工程,2021年实施“党旗领航铸魂育人”项目,2022年开展“强国追梦铸魂育人”行动……奏响铸魂育人“三部曲”;上海财经大学推出“走进”系列党员教育品牌,引导全体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走进红色基地、专题展览、企业等,以脚步丈量“人民城市”……各高校在探索由“灌输式”向“启发式”“参与式”“共情式”思政教育模式转变的过程中,进一步促进“Z世代”全面发展自我、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为启航新征程、奋进新时代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精神动力。
“UP主党支部”,红色IP“出圈”……经济越活跃,党建也越有作为。尤其是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杨浦党建工作与时俱进,紧跟“年轻人的节奏”。
哔哩哔哩、欧坚网络、华人运通等行业龙头企业先后成立党委,做到了“两新”组织党组织应建尽建、能建必建。
经过多年探索,哔哩哔哩党委形成工作对象覆盖“员工-UP主-用户/社会”三个层面、工作目标涵盖“组织-服务-引领”三个层次的“3×3”矩阵工作法,切实做到企业发展到哪里,党的工作就覆盖到哪里。杨浦科创集团党委结合集团、园区企业实际,探索建立“科创功能区党建联盟”,整合政府机关、街道、园区、企业等各方资源,打破条块壁垒,形成党建合力,持续激发集团和园区企业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拼搏赶超的干事创业热情。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以“党建+创联”为工作思路,积极探索组建以“创新创业服务”为目的的党员联盟,打造特色党建品牌“创联公社党建+”,让党建工作成为基地各项事业发展的强大引擎。
杨浦滨江“网红点”“红”在服务群众“零距离”
今年9月29日,“遇见杨树浦,启程新百年”大家微讲堂第四讲在联创设计谷举行。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金桥作“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理论与路径”主题宣讲。金桥关于“头雁效应”和“羊群效应”的生动阐述,在基层党组织中引发广泛共鸣。
杨浦于2018年打造“大家微讲堂”项目,至今开展已有五年,线上累计获得810万的直(点)播量,对校区、园区、社区党员青年及B站“90后”“00 后”用户产生了积极影响。
疫情的发生并未让“大家微讲堂”停下脚步。线上,通过网络直播互动,现场互动式教学在阿基米德FM、哔哩哔哩视频网、东方网等平台同步开展。线下,以区党建服务中心、杨浦滨江党群服务旗舰站为宣讲主阵地,在12个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立“社区政工师工作室”,在楼宇园区、网红地标、睦邻中心等设置直播分会场,为开展属地化服务,以阵地建设服务党员群众、凝聚人心奠定基础。
“大家微讲堂”不断拓宽“线上+线下”思政教育传播路径,利用互联网传播即时性、互动性、可视性特点,不断加深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影响。
在杨浦滨江,秦皇岛路码头、跑者驿站、雨水花园、人人屋、大桥公园、电站辅机厂、电厂、上海国际时尚中心、复兴岛公园这9个党群服务站,彼此相隔700米左右,串珠成链,提供 WIFI、直饮水、医药包、雨伞等便民服务,满足游客、居民、滨江建设者等不同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形成属地化管理、综合性功能的滨江党群服务体系。这些“多才多艺”的“网红打卡点”,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相对滨江党群服务站的“普适性”,位于商务楼宇、居民社区的党群服务站则更“讲究个性”,针对不同群体,“精准投送”特色服务和特色活动。
比如,江浦汇-宝地中心党群服务站针对白领推出了“午间一小时”活动,内容包括健身操、瑜伽、DIY油画、阅读、盆栽、文化讲座等;有时,还会在晚上和周末适时推出年轻人喜欢的游戏活动,拉近白领之间的距离。
散是满天星,聚是一团火
今年3月,面对疫情,杨浦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第一时间面向全区各领域党员、干部发出“动员令”、吹响“集结号”,压实疫情防控“责任田”。
广大党员干部闻令而动、亮明身份,让党旗飘扬在抗疫一线,凝聚起“资源力量下沉一线、区域联动聚力一线、线上线下响应一线”的强大合力,涌现出了银发志愿者服务队、抗疫“夫妻档”“亲子档”“党员家庭”等先进典型以及平凡岗位上不平凡的抗疫故事。他们中,有恪尽职守的医务人员、老骥伏枥的居委会干部,还有科普防疫的律师团队、助企纾困的金融组织……
疫情面前,这样强大的凝聚力与杨浦经多年努力创出的群众工作品牌密不可分。自2005年起,杨浦不断深化党员干部普遍走访、联系服务群众机制,逐步形成了情况在一线了解、问题在一线解决、工作在一线推动、干部在一线考评的“一线工作法”,连起了党心民心。
全市首创居民意愿征询同意率、居民签约率、居民搬迁交房率“三个100%”的长白新村街道228街坊旧改基地,未来将建成一个以博物馆为中心的综合体,为上海保留最后“二万户”工人新村建筑,让市民“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针对“老、小、旧”问题,加大投入、真抓实干,努力为居民群众营造宜居环境;聚焦“人口老龄化”,在老旧小区电梯加装上积极探索“代资加梯”模式,为“悬空老人”解决上下楼难题……
无论是城市更新还是美丽家园建设,杨浦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的目标,始终把群众的需求作为事业的追求,积极探索、创新突破,以党建引领不断凝聚“四高城区”建设的磅礴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