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琳 孙青 吴丹璐
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新时代新征程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国际社会高度关注这次座谈会,认为会议释放了中国坚定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信号,提振了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前景的信心。
对于优化营商环境而言,优质的政策服务构建起的是一种新型的政商关系。对于企业来说,政府的角色定位从“给政策”向“优服务”转变,市场主体不再需要耗费精力“揣摩政策”,而是专注于创新研发与市场开拓。
站在全球城市竞争的高度审视,政策服务已超越传统政务范畴,成为一座城市吸引人才、资本、技术等高端要素集聚的“软实力”。这种以服务为基石的营商环境建设,不仅关乎经济活力,更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吸引新产业近悦远来,杨浦为他们的落地护航
坐拥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杨浦定下三个原则:舍得腾出最好的土地支持大学就近拓展,舍得把商业和地产项目让出来建设大学科技园,舍得投入人力物力整治和优化创业环境。
“三个舍得”,为18万年轻学子乃至全国创业者的创新“续航”。如今,已有7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在杨浦扎根,占上海总数一半。
一个小故事至今被津津乐道:2016年,杨浦区纪念路8号面临转型选择,尽管盖写字楼诱惑巨大,管理者还是决定将这一“黄金地段”改造为低密度的大学科技园。如今,10万平方米的上海财经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年产值已达百亿元,低密度楼宇换来高强度创新。
从“工业杨浦”到“知识杨浦”再到“创新杨浦”,杨浦人初心坚定:“螺蛳壳里做道场”,无论如何都要为人民的创新创造搭建一方舞台。
到今天,未来产业层出不穷,杨浦人所依靠的还是跨前敢干。一架无人机带着奶茶,飞跃高架,8分钟就“暖暖”地送到消费者手中,热门的低空经济从这里起飞。这背后,是区级部门主动协调十几个单位,努力服务好、保障好创意落地。
创新航程中,众人划桨、没有看客。“吸引新产业近悦远来,需要珍视每一个‘奇思妙想’,为他们的落地护航。”杨浦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主任李正明说。
把眼光拉长,更能理解取舍的深意。2024年,杨浦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收规模占到全市约五分之一;过去一年,数字经济企业增加1000余家至8000余家。因良好的创业、营商环境和优质的人才供给,抖音、美团等互联网“大厂”不约而同集聚,杨树浦变身杨“数”浦。
从机器轰鸣的产业基地,到万众创新的产业高地,生生不息,活力依旧。
有人说,在杨浦,每四个常住人口中就有一个是18至35岁的青年。一个少有人知的事实是:年轻人聚合的重要平台——哔哩哔哩和得物,都聚集在杨浦。活力“Young浦”,已成为杨浦的重要标签。
岁末年初,黄浦江上唯一的封闭式内陆岛——杨浦复兴岛,迎来新一批的建设者。他们带着“量子城市时空创新”的愿景,要将这里变为未来之城,一座“数字岛”“设计岛”“人民岛”。
历史在这里驻足,未来从这里续写。人心往之,城必兴焉。从空中俯瞰,黄浦江在杨浦段勾勒出“一张弯弓”。人民,始终是创造未来、拥有未来的“射手”。
以服务为基石的营商环境建设,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蛇年刚刚开工,上海在“新春第一会”上公布了新一版优化营商环境方案。一个令人关注的细节是,“提升企业感受”这样直白的表述,首次被放在了行动方案的大标题里。
这并不是一句空话。政策制定者告诉了笔者一些幕后“花絮”:为了增强传播性,这次行动方案的文本力求清晰明了、短小精悍,甚至在方案成文后,又请多位媒体人帮忙润色,提高文字的可读性。花这些功夫,是《上海市聚焦提升企业感受 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行动方案》的要求,也是政策制定者的“以身作则”。
过去,政府营商环境建设大多会提及优化政务服务,那政策服务是什么?从此次行动方案里看,政策服务包括政策评估、政策制定、政策解读、政策申兑、政策指导等五个方面的任务举措。而这些举措优化的目的都只有一个——让企业能更好地用上政策。
让企业更好地用上政策,首先要让企业能清楚明白地理解政策,而不是白纸黑字的政策出台后,还需要各种额外“辅导”“划重点”“消化领会”。此次行动方案就指出,新出台的惠企政策文本要力求短小精悍、通俗易懂、直奔主题。这就要求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要提高文本的清晰性和可读性,让企业一看就懂。
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有其经济逻辑。当企业为获取政策有效信息而耗费大量时间成本时,政策红利其实已经在折损消弭,企业发展应得的权益会受到实际损害。
“改文风”还只是第一步。根据上海官方调研,政策“不好找”“看不懂”“不好用”“用不上”“用不畅”是企业面对政策优惠的五大痛点,每一个痛点几乎都代表了一个政策执行过程的堵点。如果政策执行中的信息不对称、流程碎片化无法解决,再好的惠企政策都只能沦为“抽屉文件”。
传统政策体系往往聚焦于制度供给的“量”,却忽视政策落地的“质”。这就要求政府部门不仅仅是制定政策,更要做好政策落地的全流程服务。不仅政策措施的出台要体现连续性、完整性,还要建立起全市统一的发布平台和查询门户,分行业分领域开展政策梳理、整合和归并,并依托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便利企业高效查询政策、了解政策,精准匹配政策、使用政策。此次行动方案着重强调政策服务,就是希望政策从制定之初到企业使用的“最后一公里”都能够保持顺畅,让企业实实在在享受到政策红利。
更深层意义上,优质的政策服务构建起的是一种新型的政商关系,对政企双方都影响颇深。
对于企业来说,政府的角色定位从“给政策”向“优服务”转变,市场主体不再需要耗费精力“揣摩政策”,而是专注于创新研发与市场开拓。
对于政府来说,从“重审批”到“重体验”,政策出台和实施需要从注重上级部门要求,转为更多听取企业意见,多问企业是否看得懂、用得好,带动更加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这是政府治理能力的一次升级。拿惠企政策的精准服务来说,政策要想完成智能匹配功能,就必须实现统一术语、规范流程、明确权责。这些创新不仅是技术的叠加,更是以数字化重构政务服务生态,以标准化明晰政府服务边界。
站在全球城市竞争的高度审视,政策服务已超越传统政务范畴,成为一座城市吸引人才、资本、技术等高端要素集聚的“软实力”。这种以服务为基石的营商环境建设,不仅关乎经济活力,更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民营企业活力,凸显中国经济发展之“新”
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新时代新征程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国际社会高度关注这次座谈会,认为会议释放了中国坚定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信号,提振了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前景的信心。
当前,国际形势变乱交织,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上升,国际市场充满担忧。世界将目光投向中国,期待中国继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引擎,给国际社会带来宝贵的确定性。中国的表现也不负期待。从春节档电影消费创下历史新高,到国产人工智能大模型、人形机器人等科技成果火爆“出圈”,国际社会不仅看到中国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势头,也看到中国经济的光明前景。
此次座谈会强调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不能变,也不会变”,凸显中国经济政策之“稳”。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民营企业、民营经济发展。当前,中国民营经济已经形成相当的规模、占有很重的分量,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具备坚实基础。截至2024年9月底,中国登记在册的企业总量中,民营企业占比稳定在92.3%。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等多项举措稳步推进,设立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专门机构……中国着力为民营企业发展赋能,助力民营企业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参加这次座谈会的民营企业,有的来自战略性新兴产业,有的来自传统制造业、农业,都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凸显中国经济发展之“新”。无论是凭借研发创新能力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作出贡献的比亚迪,还是身处传统产业却坚持不懈创新、使农牧业充满活力的新希望集团,矢志创新的中国民营企业令世界刮目相看。随着中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民营企业将在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数字经济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中国永远不乏热切的风险投资家和聪明的年轻企业家。”《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网站刊文指出,中国经济改革早期所特有的乐观、兴奋和活力仍然普遍存在。
中国民营企业是伴随改革开放伟大历程蓬勃发展起来的,开放包容的土壤孕育了中国民营企业开放合作的特质。中国民营企业积极走出国门、拓展海外合作,从人工智能到跨境电商,从高端制造到清洁能源,为全球消费者提供了更多元的选择,也在全球化进程中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获得更大成长空间,持续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国际分析人士将新一代中国民营企业家称为“天生的全球化企业家”,认为他们利用中国国内市场的巨大规模,快速建立规模经济,然后转向海外,迅速打入国际市场。
民营企业活力迸发,是中国经济韧性与潜力的生动写照。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社会生产力将不断跃升,人民生活水平将稳步提高,改革开放将进一步全面深化,各方面优势将给民营经济发展创造很多新的机遇、拓展更大发展空间,中国高质量发展将给世界带来更多信心。(来源:新华每日电讯、人民日报、解放日报)
■本版图片为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