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杰成 巨云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口高质量发展同人民高品质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把‘投资于物’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起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明确了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将经济政策的着力点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这有利于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更好促进高质量发展。
建设高品质的党群服务中心,充实的是惠及群众的“里子”
上海苏州河畔,半马苏河驿站·长风湾党群服务中心毗邻水岸,景美如画,引人注目。
不久前,笔者路过这里,只见敞亮的会议室里,十来人围坐一堂,气氛热烈。不禁好奇:“是哪个部门在开会?”工作人员回答:“附近企业借这里的场地办会。”
企业在党群服务中心办会,听起来真新鲜!原来,这里场地免费,有空调、能饮水、可充电,附近不少小企业开展活动都喜欢借用,只需提前预约即可。今年以来,这里已经举办几十场活动,利用效率比较高。
在上海,许多党群服务中心都深受群众欢迎。在增强党建功能的同时,有的集食堂、小修小补、理发助浴等便民服务于一体,成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支点;有的聚焦“一老一小”,建设社区养老床位或“宝宝屋”;有的打造超大阅读空间,成为周边居民学习读书的好去处……党群服务中心,立足党建、延伸服务、便民利企,赢得点赞。
有人总结,上海的党群服务中心,变成了“汇集各种公共资源的社区服务超级综合体”。这样的党群服务,究竟做对了什么?
拆“心墙”,架“心桥”。过去,闵行区梅陇镇党群服务中心掩在一片围墙里。中心负责人说,“路过的群众以为是机关办公房”。后来,这堵墙推倒了,路过的市民、外卖骑手,累了可歇脚,饿了能就餐。杨浦区长白新村街道228街坊党群服务中心在规划建设时,发放1300份调查问卷,召开20多场分层分类的专题座谈会。最终,群众呼声强烈的小剧场、健身中心、生鲜超市一一落地。让大门“真敞开”,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明确“为谁服务”,做到“用心服务”,真正实现了“心连心”。
党建阵地,建好是基础,用好是关键。服务中心能否充分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能不能让党员群众“走得进、坐得下、来了还想来”。上海的不少党群服务中心,聚焦群众的急难愁盼,因地制宜承担托老托幼、配药送餐等功能,让群众更舒心;围绕企业发展的难点痛点,形成需求清单、资源清单、项目清单,实现扶企、助企、联企。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对接各方需求,做好融合文章,服务中心就能汇聚起团结奋斗、干事创业的力量。
其实,上海不少党群服务中心位于城市繁华区域,“寸土寸金”。有人疑惑:这些地方用来做商业、赚大钱,岂不更好?践行“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上海“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算的是大账、长远账。建设高品质的党群服务中心,有利于提升人居环境、营商环境,充实的是惠及群众的“里子”。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好,还需充分调动社会力量。随着党群服务中心不断“进化”,自习室、亲子空间、才艺教室等空间在拓展,公益讲座、法律咨询、艺术展出等活动在上新。这些,离不开专业人士、专业机构等提供支持。推动更多服务主体入驻党群服务中心,实现参与主体、受益群体双扩展,更多共享共治精彩故事将继续书写。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社会工作一定要加强。”既重管理又强服务,多方协作、凝聚合力,推动城市治理的重心和配套资源向街道社区下沉,党的基层阵地必将更加牢固,群众的幸福生活必将更加美好。
“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我国经历了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大量资源被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工业生产等领域,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随着发展阶段、环境条件的深刻变化,过度依赖“投资于物”的方式,难以持续支撑高质量发展,需要把“投资于物”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起来。把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在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多办实事,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可及性上再上水平,有助于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在惠民中发展、在发展中惠民。“投资于人”,支持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以消费提振畅通经济循环,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有利于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助力实现供需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强化人才驱动,有利于充分释放全社会创造潜能,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等明显的趋势性特征,通过教育、培训等“投资于人”,有助于提高人口整体素质,更好释放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
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惠民生的政策举措,及时有效回应群众需求和关切。在民生建设方面,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再提高20元、30元、5元。一项项增加财政补助的措施,体现了细致贴心的惠民服务、切切实实的民生关怀。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持续优化政府资金支出结构,更多投向有利于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的领域和事项,以政府过“紧日子”让群众过“好日子”,用“真金白银”化解“急难愁盼”。加大中央财政对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倾斜支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引导更多民间资本投入社会民生领域建设,拓宽“投资于人”的资金来源。
结合发展所需、民生所盼“投资于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立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具体的、现实的,只有将人民群众的婚嫁、生育、养育、教育、就业、就医、住房、养老等一体考虑,系统完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聚焦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促进充分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巩固“民生之本”。着力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进一步健全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兜牢民生“安全之网”,化解消费“后顾之忧”。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更好保障人民健康。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教育发展促进人口素质提升,支撑人才培养,赋能科技创新。
全面与重点相结合“投资于人”。“投资于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人口服务体系要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基本公共服务要更加均衡可及;另一方面,要着力加强对重点群体的公共服务投资,着力提高投资效益。聚焦“一老一小”,加快完善社区居家养老、失能老年人照护、老年助餐等服务,采取发放育儿补贴、发展托幼一体服务、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等措施,加大生育支持力度。青年人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也处于人生发展关键期,要从求学、就业创业、住房、婚恋、社会融入等青年人现实问题入手,强化青年人发展保障,加强青年科技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充分激发其创新创造活力。科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面推进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统筹各类资金资源,加强对低收入人口、欠发达地区的分层分类帮扶。
“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改造、设备更新等“投资于物”,目的在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的需求,同时也需要劳动者素质提升、人才培养作为保障。当前,应根据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坚持系统观念,科学统筹“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保持“投资于物”的合理规模和水平,巩固和提升“投资于人”的物质基础,同时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公共服务、教育发展、医疗健康等关乎人的全面发展各领域,实现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来源:人民日报,配图为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