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毛信慧应沈漪毛海萍
本报讯1月17日,区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举行专题讨论。围绕“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杨浦”、“坚持创新驱动,打造创业杨浦”、“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杨浦”3个专题,委员们竞相发言,为杨浦发展献计献策。
社会管理要紧贴发展趋势
社会管理出现了哪些新变化,需要哪些新思路、新模式?在“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杨浦”专题讨论会上,委员们围绕养老、医改、小区管理等课题建言献策。
不少委员都把目光投向了本区的养老服务项目。伴随着社会老龄化发展的趋势,社会养老服务资源与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多元化为老服务体系还有待健全。张莹委员认为,政府应关注失独空巢老人问题。“我觉得要加大对此类人群的补助,多从机制上关心,如老人生病时安排家庭医生定期上门问诊,老人住院期间安排护理社工照顾等。”她说,“对于失独、失能老人,应当建立相应的养老机制,可以建立老年公寓,建造费用可从超生罚款费用中直接划拨。”
在讨论中,委员们还对医改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医改要以百姓满意为目标。”贺雪文委员指出,“区域内三级医院不断扩大,没有使医疗资源下沉,给二级医院及社区医院造成很大压力,导致医疗资源的流失,要深入调研,慎重对待,医联体在实行前要作好全方位的准备。”
邵宁委员表示,从2000年开始业委会大量诞生,对百姓的生活、财产、住房产生很大影响,但这种变化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她建议,由有关部门牵头,街道(镇)配合对有业委会的小区运行情况进行排摸,对没有业委会的小区进行原因分析,寻求突破点。“要对业委会主任进行专门培训,让业委会主任成为具有专业知识、懂得法律法规,熟识财务收支并具备社会公德心的全面人才,同时,加强对业委会物业费、维修基金等公共费用的公开与审计。”
转型发展要“借力”高校资源
杨浦如何抓住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的机遇,打造创新创业高地?
在“坚持创新驱动,打造创业杨浦”专题讨论会上,张寅侃委员抢先发言。他阐述了深化“三区联动”对于杨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三区联动’是合理配置区域内各种资源,有效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目前丰富的高校资源,与优质国家大学科技园区和近6000家科技型企业,就像两条平行线一样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交叉点。”他建议,搭建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网络平台,将企业的技术需求和高校的产业需求对接;建立“三区联动”实践基地,企业和高校以基地为平台相互合作交流等。
“借力”高校资源的想法得到了其他委员的响应。曾群委员认为,杨浦高校集中,大学内人才济济,要充分利用这些优质资源进一步发展创意产业,“政府应当积极引进国际高端创意设计企业,以带动其他相关企业落户杨浦,同时优化有利于顶级设计师发展的软环境。”
王新友委员则认为,杨浦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文化产业,要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双向创新。“一方面是政府的制度要创新,发挥指导、引导作用,另一方面是企业的模式要创新,建议与科技和网络相衔接。”
城区建设要考虑环境影响
如何建设美丽杨浦,提高百姓幸福指数?以“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杨浦”为主题的讨论,吸引了不少关注杨浦整体规划,关心城区可持续发展的委员们参与。他们针对缓解五角场核心区域停车难问题、如何控制PM2.5和扬尘、推进干湿垃圾分类工作、怎样避免重复开挖建设市政基础设施等问题发表了真知灼见。
讨论中,还有不少委员对五大功能区之一——新江湾城的生态环境表现出相当的关注。陈玲委员谈到,近几年,新江湾城内高楼平地而起,“绿色”相对减少了,该地块对投资和居住的吸引力会受到影响;原先的规划是十年前做的,在对生态化理解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建议区政府与市相关部门沟通,对原先规划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完善。另外,在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政府应注重保护,及时进行修复。
这个观点也得到了邱宜正委员的认同,他进一步建议,在该区域内建设大型商业商务设施时,可通过大规模的“屋顶花园”、“垂直绿化”等工程来弥补损失,改善生态问题,政府应提早做出整体规划,并将屋顶花园设计成对公众开放的形式,打造新江湾城独特的绿色景观。
针对PM2.5的热门话题,徐翔委员表示,在空气污染严重时目前已能迅速通知到中小学,这点做得非常好,但对老年人也不可忽视,建议相关部门在公园、小区等老年人出入较多的地方做些宣传,提示减少外出,把空气污染对市民的影响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