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秋,殷夫进丹城镇县立高小读书,1923年,13岁的殷夫高小毕业,考入上海民立中学。1924年,他开始创作诗歌,保存下来的有组诗《放脚时代的足印》八首。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民立中学的师生罢课、游行,抗议帝国主义的暴行,并募捐支援罢工工人的斗争。殷夫积极参加了这些活动。
1926年暑假,殷夫越级考取上海浦东中学高二级,进浦东中学后,他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并秘密加入了共青团。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因有人告密,殷夫被捕入狱,险遭国民党杀害。
1927年9月,殷夫考取同济大学德文补习科。在学校他结识了共产党员王顺芳、陈元达等同学,积极参加校内外的革命活动,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实际工作中,他表现了非凡的识别能力和组织、宣传的才能,被选为学生代表和学生会的干部,领导进步学生对反动学生和特务进行坚决斗争。
1928年1月,进步刊物《太阳月刊》在上海创刊后,殷夫很快成了太阳社的社员,经常给太阳社办的刊物写稿。
面对国内外敌人蹂躏中国的险恶环境,他在白色恐怖的同济园里,写下了《白花》、《祝——》、《独立窗头》、《孤泪》等诗篇,含蓄地表露了他出狱后在党的领导下继续投入革命斗争的欣喜情怀,展示了他对革命胜利前景的畅想和渴望战斗生活的深切心愿。
1928年,殷夫第二次被反动当局逮捕入狱。他横眉冷对残暴的敌人,坚贞不屈。后来,通过关系被熟人保释出来。10月份,殷夫、王顺芳、陈元达先后转移到象山,都在殷夫二姐徐素云任校长的县立女子小学任代课教师。殷夫担任自然课程的讲授,他运用启发式教法,注意传播革命思想,鼓励同学努力学习。
1929年春,殷夫继王顺芳、陈元达之后,离开象山,重返上海,寻找到了党组织。他离开学校,断绝了与家庭的经济联系,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从此以后,他专门从事共青团和青年运动工作,成为一名职业革命家。他在紧张的群众工作之余,坚持创作,与前几年相比,其作品思想性更加成熟,艺术上更趋精美,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仅在1929年,他创作诗歌、散文、小说等作品就有50篇以上。
1929年5月间,殷夫从德文译出匈牙利民主革命诗人裴多斐的传记,投寄给鲁迅主编的《奔流》杂志。从此,他与鲁迅建立起十分珍贵的师生般的关系。鲁迅不仅在写作上精心培育指点,而且在生活上给予关怀。鲁迅十分赏识殷夫的创作和翻译的叱咤风云的作品,总是设法尽快地把它们发表出来,又往往垫付稿费,以帮助他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1929年7月间,殷夫在参加上海丝厂罢工斗争中第三次被捕。在狱中,他面对严刑审讯,没有吐露半点真情。关押了一个多月,才被释放出来。1929年秋天,殷夫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干事,参加共青团中央的机关刊物《列宁青年》和青年反帝大同盟的刊物《摩登青年》的撰稿和编辑工作。这一期间,殷夫除继续积极写诗、翻译外国进步作品外,还写了历史人物传记、政论文20多篇,
同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在上海成立,殷夫是这个组织的发起人之一。之后,他积极为左联办的《萌芽》、《拓荒者》、《巴尔底山》等刊物写稿,发表了许多诗歌、散文和小说。这一时期,殷夫在政治上、艺术上更趋成熟。在他身上,革命者和革命诗人得到了较完美的统一。
1931年1月17日,殷夫在上海三马路(今汉口路)东方旅社参加党的会议,由于叛徒告密,他与柔石、李伟森、胡也频、冯铿等一起被英帝巡捕房逮捕。后被转移关押在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监狱。在狱中,殷夫置生死于度外,他热情帮助柔石学习德文,准备将来更好地战斗。2月7日夜间,殷夫等五位左联作家与党的重要干部何孟雄、林育南等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于监狱旁的一个广场上。
1931年12月,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日报》沉痛地发布了殷夫等烈士遇难的消息。鲁迅曾指出:殷夫不单是一个诗人,他首先是一个革命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