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注册在区图书馆少儿馆的志愿者周文佳每周总有两个半天来这里从事书报整理及少儿科普宣传的志愿服务。如今,他每天上班进门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掏出一本小本子交给工作人员,在专用读卡器上刷一下。
周文佳在机器上刷的小本子是上海志愿者证,它的最后一页附有一张IC卡,刷卡的同时开始记录上岗时间,到服务结束时再刷一下,就能确定此次志愿服务的时长。这些记录都将被上传到市里的统一网络平台,也就是说,只要有专用读卡器和IC卡,志愿者无论在哪里参加志愿活动都会被记录。从平台上记录来看,小周的志愿服务时间已累计达到6小时。他告诉记者,积满100小时,即可申请评定一星级志愿者,最高五星级则需要1500小时。
近日,记者从本区召开的志愿服务工作会议暨区志愿者协会理事会议上了解到,今年本区将进一步推广志愿者刷卡计时“时间储蓄”制度。据不完全统计,上海注册志愿者服务人数已超过110万,服务形式也多种多样。
本区目前已在试点志愿服务记录制度,并逐步建立志愿服务回馈激励机制。区图书馆、延吉新村街道等成为试点单位。
“志愿服务工作有了新的规范,在时间上有一定的奖励,这样对志愿者有激励作用。”周文佳说。
区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如果该制度能够普及,能鼓励更多人就近从事志愿服务。“国外,对志愿者的服务管理已形成一套体系,考评、奖励都是多层次的,值得我们借鉴。”今年本区将根据《上海市志愿服务条例》和《杨浦区志愿者管理暂行办法》,逐步规范志愿服务活动,建立“时间储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