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上海市民文化节,挖掘出许多民间艺术。
街坊眼中的“老艺人”柯本善,将一幅幅彩绘创作搬上了鳖壳。在“定海社区文化日”,“鳖壳画”闪亮登场,惟妙惟肖的脸谱、栩栩如生的故事人物、奥运会吉祥物、袖珍世博馆……废物利用的鳖壳文化味十足。
鳖壳变身工艺品
今年83岁的柯本善老先生,退休前在一家广告公司从事美工。业余时间,热爱绘画的他喜欢“混圈子”,经常与沪上一些美术爱好者出去写生,交流画作。
10年前的一次圈内聚会,他在一位朋友家中第一次看到“鳖壳画”,便一见钟情。“只有两幅作品,是他画来玩的,我想自己试试看。”就这样,柯老先生开始了自己的“创作之旅”。
从朋友家回来之后,柯老就迫不及待地找来两个甲鱼壳,尝试创作。第一次画的是脸谱,“我觉得甲鱼壳的造型用来画脸谱特别有意思,因为甲鱼壳不是特别平整,凹凸的小点很多,非常有立体感;甲鱼壳四周还有刺状的骨头,这样就使脸谱有了张牙舞爪的效果,很威武。”柯老说,第一次作品创作成功后,他对鳖壳画的热情便一发不可收拾。
《水浒传》中急先锋索超的蓝三块瓦脸、《三国演义》里猛张飞的黑十字门蝴蝶脸、《说唐》里程咬金的绿碎花脸……个个栩栩如生。除了京剧脸谱,风景画、人物、气象等也都是柯老创作的素材。
柯老先生告诉记者,创作一个鳖壳画很费时,从清洗、消毒甲鱼壳,到勾勒线条,再到上色、修正图像,至少需要4个小时,有些作品耗费的时间更久。
一只只灰色单调的甲鱼壳变身为艺术品,柯老先生成了亲戚朋友、街坊眼中的老艺人,大家都称他为“鳖壳艺术家”。
希望手艺传下去
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数千万海内外游客聚焦世博、关注中国。
自豪的上海人柯本善老先生则将世博展馆全部搬上了鳖壳。
画这些鳖壳画,可不是简单的“依葫芦画瓢”。每一幅作品,柯老先生都结合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进行了二次创作。素材则来源于他从报纸上收集的“上海世博会参展国名片”、“上海世博会邮票”等,加上他十余次观看世博会拍下的各场馆照片,勾画出他心目中的上海世博参展国。
中国馆、新西兰馆、澳大利亚馆、巴西馆、西班牙馆……这些世博场馆的鳖壳画中,有一幅与众不同,小小的甲鱼壳上,中国馆、香港馆、台湾馆和澳门馆一一呈现,蕴含着柯老先生祖国统一的心愿。
如今,知情的人都会将甲鱼壳攒起来送到柯老先生家中。“老先生有这样的爱好,我们要鼓励他,而且他画得这么好,更要支持他。”邻居们为小区里有这么一位老艺人而感到高兴。
2007年,柯本善老先生获得了定海路街道“金秋书画展、艺术展”的银奖。十年“鳖壳创作之旅”,自己的作品能够被认可,他开心不已。
“我老了,画不动了,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喜欢鳖壳画,也希望能把这门手艺传下去。”社区里只要有文化展示活动,柯老先生都乐意把自己的鳖壳画拿去展览。
定海路街道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街道正计划开展“鳖壳画进校区、进社区”系列展示活动,希望越来越多的新面孔喜爱“鳖壳画”这门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