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小时代2》刚刚在全国公映,《小时代》面世后引发的热议还余音未了,这种热议不仅源于影片票房飘红,更因为其引发的观影分歧,以及这种分歧的不断发酵。
《小时代》放映之初,就有影评人对其进行了非常不客气的批评:该片对物欲和美色的炫耀完全是恶趣味的,对于富和美的观念,如同一个小时候挨过饿的人,没有淡定或自然的快乐,只有病态的贪婪。而一些影迷显然不能接受别人如此诋毁他们向往的青春生活。随着影片关注度的增高,有人说好,有人评差;有人爱极了里面的“炫青春”,有人深恶痛绝影片中的“炫富”情结。
其实,一部影视剧在不同观众眼中,呈现出不同读本的现象,并不鲜见。曾经风靡一时的偶像剧《流星花园》就是典型一例。当时,不少懵懂少年沉醉于道明寺和杉菜的爱情世界,影片主角对于友情、亲情、爱情等青春话题的困惑,也曾被人当头棒喝,并警示剧中拜金色彩对青少年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电影历来被誉为“梦工场”,作为一种文艺形式,电影也总能折射出社会现实生活的不同方面。对于一部电影,不同生活经历、年龄、性别、偏好的观众,常会品出不同的味道。就《小时代》而言,喜爱的观众,往往是强调“我的青春我做主”的年轻人,他们看重的是电影中青春张扬的一面,喜爱偶像剧中的帅哥、美女,醉心于影片中的青春故事与青春困惑。而持批评态度的观众,往往是经历了世事沧桑的成年人,他们更能轻松跳出青春的“幼稚”和“天真”,犀利地看到拜金思潮涌动对社会的伤害。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正步入一个多样化的社会。这时,类似《小时代》的不同评价,必然会更多。而问题是,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差异,是贴上群体性心理对抗的标签,还是看作多样化社会的自然体现?
在一个日趋多元的社会中,一部电影、多种评价,其实再正常不过了。回顾过去的生活,我们应当看到,这肯定不是一种退步。难道对于一部电影,观众只能有一种评价、一个看法才正常吗?持不同评价的人,可以讨论争议,但不一定非要辩出个你对我错,更不必在不同观点中增加火药味。我们要做的不是把两者对立起来,而是要在不同观念之间搭一座桥。如何耐心地彼此倾听,用心去理解对方的观点,以开放心态吸取对方意见中的有益部分,这才是在价值观多样化的时代中,真正应当引起思考和予以回答的问题。(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