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水果经营商户最让人头疼的问题是往往能把水果店变成水果“摊”,大多数经营户不同程度地存在的占道经营、跨门营业和乱堆物现象。而这些商家长期以来习惯了与管理部门、城管队员“打游击”,一旦上门督促整改,只要管理人员和城管队员离开又恢复原样。由此造成的环境脏乱差现象不仅让周边居民怨声载道,也成为市场和道路管理的顽症。
如何创新社会治理,让“猫捉老鼠”的整治乱设摊方式彻底转型?2014年5月,大桥街道成立“水果行业市容管理自治协会”,通过行业自治协会促进商户自我管理,整治跨门经营的现象。至今,“水果协会”运作半年有余,大桥地区的水果商户跨门营业现象已有明显好转,水果生意基本都已“回笼”至店招店牌以内。
经过大桥街道市政科等部门多次实地考察与调研,统计出大桥地区现有固定水果经营户38户,以江西、河南、安徽、江苏籍为主,而他们同乡之间又彼此帮衬,信息共享,抱团打拼。既然如此,何不让他们在政府部门的规范引导和监管下,以乡情做纽带展开自治管理?
在此基础上成立的“水果行业市容管理自治协会”,目前有38个会员商户。协会自订章程,自主管理,不仅推选了有威望的经营者担任协会会长和副会长,让他们配合管理部门督促水果商户一同做好门责管理自律行为。同时,协会为会员单位统一制作商户铭牌;商户主动签订《承诺书》,自觉遵守市容环境门前责任区制度。
除此以外,协会讲究赏罚并举:好的就拿流动红旗,表现不佳和违规按程度给予“黄牌”警告和“红牌”警告,后两种情况城管部门就将介入加大执法整改力度了。去年12月26日,“水果协会”在大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召开了会员大会,5家水果店的老板从会上拿回了表现优秀的奖品——公平电子秤。
行业自治激发了水果商户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积极性,过去违规就罚、反复回潮、易发冲突的市容环境整治方式得到了改变,老城区水果经营环境逐步规范有序了。“一方面这个‘老大难’问题对市民生活影响很大,另一方面执法成本高,但效果不甚理想。”大桥街道绿化和市容管理所副所长陈忠法说,“如把原先用于这块工作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转化为通过行业协会来规范和自治管理,这既是商家能认同和接受的‘和谐’的方式,取得的成效又可让群众满意。”
有了行业自治协会的自我管理,他律变成了自律,管理部门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整治流动摊贩上,为合法经营者营造公平的经营环境。大桥红房子医院周边区域原本是水果商户跨门营业和占道经营的“重灾区”。如此管理,受益的不仅是附近居民,在此开店的老板娘倪秀芹说:“流动摊贩少了,环境干净了,生意还比以前好了。”
大桥街道水果行业市容管理自治协会的成立和运作是水果行业门责管理的首创,据悉,大桥正在研究将管理中取得的经验复制到早餐摊点、五金加工业及修理等行业,通过以点带面的社会治理创新,逐步实现常态化、长效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