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拉小巫
中国青年出版社
纪伯伦说:“你永远无法同时拥有青春和关于青春的知识,因为青春
忙于生计,没有余暇求识,而知识忙于追寻自我,无法享受青春。”
考拉小巫这本书,谈论的正是她关于青春的知识。正在经历的时候自然无法梳理,等到她真的经历过,回头整理时,这些故事就施施然流落下来——谈及她的海外求学经历,她的海外心理咨询经历,她初入职场的迷茫和成就,虽然故事发生在海外,却出奇地接近人心和地气,甚至还因为海外的背景,平添了几分传奇感和抽离感,更加让读者能读得新奇,又能把自己安心地放进去。
考拉小巫的第一份职业是在美国做心理咨询师。我有很多朋友在国外甚至已经拿到心理咨询医师资格,提到和老外做咨询还是挠头。语言关是其次,关于文化、法律、社区资源方面的差异才真的是天堑,比如你怎么给你的美国咨询师解释那个“奶奶我今年一定结婚给你看”的征婚网站广告?而考拉小巫做的还是社区咨询师,这意味着她有时还需要走入他们的生活空间,而不是在自己搭建出来的咨询室里。过程之难,可想而知。
所以,她也过得绝不舒服。她刚刚“展开会心的微笑”,过会儿又要“尽力让自己的眼泪滚回眼眶”;刚刚打算和客户共同庆贺疗程的成功,而下一秒又要经历“像是一个新兵,连如何拆枪装枪都还没有练熟,就已经要上战场”的手忙脚乱。
她的生活就如一辆过山车,你永远也不知道下一个弯是什么。但是,当把全书看完,你会忍不住梳理一下被风吹乱的发型,痛快地说一句:Woohoo!好玩!
那么这本书励志吗?在我看起来,不太励志。因为励志就像恋爱。
当你觉得自己很用力地爱的时候,你给出的爱是不纯粹的,因为爱不来自于意识,爱来自灵魂和生命。就好像《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的故事,当我们进入真正的爱情时,我们并不知情。爱是自然流淌出来的。励志是不是也是这样?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眼神屡次跳过那些激励的、鸡血的、被标重的语句,却徘徊在很多细细碎碎的、小的故事和人物之上。在我看来,考拉小巫本人并不鸡血,也不擅长给人打鸡血。在她的故事里,她只是简单地讲述一个真诚的自己进入陌生国度的生活,真实地记录自己刚刚进入职场的迷糊和成长。一个这样的人,热血天真,懵懵懂懂,磕磕碰碰,却依然还在向前走着,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励志。
用书里面很喜欢的话结束吧。故事里考拉小巫的主管告诉她:“我们所做的工作,只是要往他们的心坎中播撒那颗渴望改变的种子。至于种子会不会发芽,那是他们自己的造化和期许。”
如果你心中有水,心中有希望,那么这颗种子,总有一天能在你的心里长出一片森林。(来源:新华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