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寻常日子的上午,位于延吉七村20号的延吉新村第三睦邻中心已热闹非凡。舞蹈房内,10多位老姐妹正随着音乐跳着广场舞,动作娴熟;百姓健身房内,两位老爷叔在乒乓桌前你推我挡,打得热火朝天;那边的“童趣园”里,几个小宝宝坐在垫子上玩积木,外婆奶奶在旁边聊着育儿经。多媒体活动室人头攒动,正播放着受老年人欢迎的战争题材影片,一旁还有几个阿婆在教准妈妈们织毛衣……1300平方米的场地,同时有序开展这么多活动和服务,并非由街道或居委会直接管理,而是交给了5名社工。
2014年,上海市委一号课题发布了《关于完善居民区治理体系加强基层建设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完善居民区公共服务设施,实现‘一室多用’和免费开放,使其成为居民活动公共空间、自治活动主要场所、团结凝聚群众重要阵地。”杨浦区以延吉新村街道为试点,探索建立的“睦邻中心”正是这样一种尝试。
2010年1月,延吉新村街道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出资30万元委托社会组织知行社工师事务所托管睦邻中心。如今,街道陆续建成4个睦邻中心,建立“睦邻家园居民自治理事会”。理事会成员由居委会、居民代表、社会组织负责人、社工代表组成,由社会组织托管和运营。据不完全统计,四个睦邻中心每年吸引前去参与活动的社区居民达20余万人次。这个被居民称为“百姓会所”的睦邻中心,到底有什么魔力呢?
居民盼睦邻
杨浦区人口密集,老年人口比例接近30%,原来已建成的居民区公共场所和设施不到位,居民没有足够的公共活动空间,然而政府职能部门之前又按照各自“条线”的工作需求,在社区建设了很多功能单一的中心,导致整体的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呈现“碎片化”局面。为有效整合社区内的公共服务设施资源,本区探索引入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公益服务,通过政社合作,有效调动社会力量,推进多元主体的社区治理格局。以街镇为主体,按照3-5个居委会划分一个片区的原则,在延吉新村街道探索建设“一站式”的涵盖多种社区服务功能、覆盖社区全人群的社区服务综合体——睦邻中心。
延吉新村社区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成的居住区,仅2.0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老人比例超过34%,高于全市平均值。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调研延吉居民对社区公共空间需求时发现,不少阿姨爷叔感到缺乏活动场所和交流空间,他们常常怀念以前在石库门弄堂里的生活,开门都是邻居、熟人。“如果能够有一个地方,让大家聚在一起,看看电影,唱唱跳跳,哪怕聊聊家常,那该多好。”
于是,“睦邻中心”应运而生。2010年,街道在延吉四村腾出了1000多平方米的场地,建成了第一睦邻中心,内有居委会、用餐中心、党员服务中心、星空剧院、亲子园、馨香书苑、艺趣园、信息苑……延吉新村街道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知行社工师事务所整体托管。这家社会组织还开发引进了老来客会馆、“同心圆”、乐龄大学堂等特色项目,大大丰富了睦邻中心的活动。
从2010年到2013年,第二、第三、第四睦邻中心相继建成投用,街道又先后引进多家社会组织参与管理和服务,形成了街道“掌舵”,社会组织“划桨”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熟悉人”社会得以重建
和“生于斯长于斯”的居委会不同,社会组织看待他们的服务对象,用的是陌生人视角和社会工作专业视角。托管第三睦邻中心的上海延泽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在睦邻中心运营前几个月就进驻社区做需求调研;托管第四睦邻中心的上海新途社区健康促进社,用了一年时间去认识和熟悉他们所要服务的社区人群。
根据社区需求,睦邻中心再设计其功能定位和空间划分。比如第一睦邻中心包含了居委会、“红色港湾”俱乐部、用餐中心、星空剧院、亲子园、馨香书苑、艺趣园、信息苑等空间,拥有老来客会馆、“同心圆”独居老人项目、乐龄大学堂项目和常青藤社区健康干预等特色项目。
“延吉新村的住户,大多是曾经的产业工人。他们的个性和需求,肯定和高档商品房小区不同。但即便在同一社区,人群还是可以不断细分。”上海延泽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第三睦邻中心管理员陆晴告诉记者。延泽是第三睦邻中心的托管方。
这个新生的睦邻中心,对很多居民来说不仅仅是一个活动场所,还有更深的意义。家住延吉七村的史阿婆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是睦邻中心救了我的命啊。”2011年8月,史阿婆18岁的孙女突然离世,她和老伴悲痛欲绝,终日在家茶饭不思,以泪洗面。2011年10月,延吉新村社区第三睦邻中心“开张”了。因担心史阿婆积郁成疾,老伴硬是拽着她走出了家门,来到睦邻中心“轧闹猛”参加活动,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去年,史阿婆的老伴也因病离世,知道这一情况后,第三睦邻中心的社工及时介入,史阿婆在活动中结识的老伙伴们也对她关怀备至,帮其逐渐走出了丧亲之痛。“睦邻中心就像家一样。”史阿婆说。
居民观念得以革新
五年的探索让陆晴感慨万千,她经历了社区居民由排斥、事不关己到把中心当家的转变,“这是一种情感的建立,一种观念的改变”。
曾经,睦邻中心的乒乓室是个“问题多发地带”,是整个睦邻中心矛盾较为集中的地方:起初,他们对于睦邻中心的规章制度并不在意,也不信任初来乍到的年轻社工真能管好睦邻中心,常常用粗暴的态度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
社工们就经常去乒乓室与他们打招呼,用接纳的态度赢得居民的信赖,在打球休息间隙,和他们聊天,耐心地解释规章制度,咨询意见建议,取得理解和配合;用“同理心”去了解居民的想法和需求,用“优势视角”帮助居民挖掘自身的潜能。居民们逐渐感受到了社工的真诚,也切实体会到了政府斥资建造睦邻中心的用心,不但理解社工的工作并且开始积极配合,从“等着被服务还要牢骚不断”到“主动关心睦邻中心的运作状况”,组成志愿者队伍自发维护乒乓室的活动秩序,帮助维修睦邻中心损坏的物品。
陆晴说,这种无声无形的转变是观念的革新。居民不再将自己划归在社区之外,而是真正融合在社区内。这种转变离不开社工的执着与努力。在睦邻中心,社会工作者是“社区共建”的润滑剂,也是“社区自治”的催化剂。社区社会工作的意义不在于让居民感觉社工有多能干,而是遵循“助人自助”的原则,协助本社区和居民的整体潜能激发和成长,共同营造具有生命力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