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云兰初到舒兰居民区,就遭遇到一个被认知的考验。熟悉社区工作的居民区书记打量着高云兰,心中不禁产生了顾虑:舒兰是个商品房小区,居民中知识分子多、老干部多,治安状况一向较好,对民警的服务需求不多,派一名女民警来,她能进得了居民家的门吗?
居民区书记的担心并非空穴来风。满怀热情的高云兰一家一家走访,却吃了无数闭门羹。一次,她刚敲开居民家的防盗门。女主人一看是戴着大盖帽的警察,就连声说:“没事,没事”,不等高云兰回答,就把门“砰”地一声关上了。然而,高云兰没有选择退却,她思索着个中原因,努力寻求接触居民的突破口。
古人说:“东隅已逝,桑榆非晚。”门暂时进不了,高云兰把视野拓展到整个小区。她在小区内遇见居民,就带着微笑和他们主动打招呼;看到手提重物的,就上前帮着提一把;看见带着小孩的居民,她又会边逗着小孩边和大人聊起家常……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居民认识了高云兰,她时时挂在脸上的微笑也成为居民认知的标志。
高云兰的“微笑”不仅仅是一种形象服务,它在大量实践中逐渐发展成为“警民一家、共建共享”的服务理念。党员大会有她的身影、楼组长会议有她的声音、“一线工作法”有她的建议……居民区每个月都有大大小小许多会议召开,无论是在双休日、或是在下班后,高云兰总是不放过这些居民集中的机会,她每会必到,通报治安警情、讲解典型案例、开展防范宣传、普及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居民认可了她:这位女警官很亲切,很负责。打开心灵的窗户,居民家的大门也随之向她敞开。高云兰每月坚持走访30户居民,几年来的足迹几近覆盖全居民区。
舒兰居民区的治安状况一直比较平稳,多的是邻里纠纷、家庭矛盾。高云兰始终认为,这些鸡毛蒜皮的家长里短,久拖不决也容易成为影响小区和谐的“顽疾”。
居民王阿姨近来有些反常,原本身为平安志愿者的她,最近足不出户,不仅不参加社区活动,而且动不动和家人闹情绪,家里人无计可施,只能求助高云兰。她连着去了三次,王阿姨表面上看起来没事,这却让高云兰更不放心。她又走访了平日和王阿姨关系要好的几位居民,其中一条信息引起了她的注意:前一阵小区举办歌咏比赛,王阿姨发挥得不够理想,会不会是因为这件事?症结总算找到了,可是怎么解呢?心病还需心药医,得让当事人自己走出来才行。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准备,高云兰和居委会干部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搭建起临时舞台,一台“社区大家唱”活动应运而生。居委会干部好说歹说,终于让王阿姨答应登台表演一个节目。社区表演队的几位“老歌手”还一起帮着排练,指导歌唱技巧。最终,演出获得满堂彩,王阿姨心底的阴霾也被一扫而空。
解开王阿姨的疙瘩后,高云兰从中获得启示:调解社区矛盾不能只就事论事,还需把准心脉。在所领导的支持下,她和所里的同事们组建了一支“聆訫阁”心理服务队,定期到社区为百姓开展心理咨询服务。
从“一本正经”到一本“真经”,虽然仅是一字之差,却蕴含了高云兰太多太多的思考和付出。“微笑服务”支起了新时代民警的心灵风帆。■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