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五角场·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再读《此生苍茫无限》

  ■倪祖敏文

  这两天,把书橱整理了一下,瞅见了那本夹在一堆书籍中的《此生苍茫无限》,这是袁冬林大姐几年前特意送给我留作纪念的,书的扉页上至今仍清晰地留着她的手迹,书中还夹着她写给我的几封信。我坐了下来,静静地把书从头到尾又读了一遍。

  袁冬林大姐的娘家姓浦。人称“浦二姐”的就是冬林大姐的母亲,即声名显赫的女新闻记者浦熙修。人称“浦三姐”的就是冬林大姐的三姨、1938年在延安时嫁给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的浦安修。因为出生在上海嘉定的缘故,所以,冬林大姐一直按南方人的习惯称呼,亲切地唤自己的母亲“娘”。

  “浦二姐”追求真理,向往光明美好的未来。谁能想到,1957年7月,她成了“章罗同盟”中的“能干女将”,被打成“大右派”。

  其实,浦熙修是一位敬业尽责、无私无畏的新闻工作者。她有着极强的新闻敏感,又嫉恶如仇,善于捕捉重要新闻线索,不论其采访对象地位、职位多高,她都敢碰。因而常有独家新闻见报。她的文笔流畅,鲜明泼辣,讲究逻辑;撰写的新闻稿件,富有概括力,能真切地反映底层劳动人民的呼声。

  太平洋战争爆发时,轰动全国的《洋狗坐飞机》的新闻,便是浦二姐巧妙地在1941年12月11日重庆《新民报》日报上披露的。《孔大小姐飞美结婚》和《女公务员为米请愿,孔副院长予以拒绝》两则新闻,也是在国民党当局新闻检查机关明令禁止刊登后,于1943年3月3日在重庆《新民报》刊登出来的。

  在浦熙修的记者生涯里,值得大书一笔的是她对国共和谈与政治协商会议的采访报道。

  1945年8月,毛泽东应蒋介石之邀来到重庆进行和平谈判。浦熙修担任了毛蒋两个人送往迎来以及国共和谈这一事件的采访工作,先后写了《毛泽东为团结而来》、《毛泽东辞别重庆》等许多真实素描,为中国社会进程留下了极为宝贵的历史痕迹,成为中国新闻史上少有的华彩篇章。

  1946年1月10日至31日,浦熙修在政治协商会议短短的22天时间里,又是进行人物专访,又是采写会议新闻,《新民报》的日报和晚报上,几乎每天的头版头条都是她撰写的新闻稿件。这样大的工作量,真不知道她是怎么完成的。

  1946年2月10日,重庆发生震惊中外的“较场口事件”。国民党特务捣乱会场,将李公朴、郭沫若、施复亮等六十余位群众打伤。国民党政府为了掩盖事情真相,下令各报不许刊登事情的真实经过。浦熙修和报馆同仁在《新民报》上用整版篇幅报道了特务捣毁会场、打人的详细经过。同时,她还四处奔走,与《新华日报》的记者石西民等人发起组织起草了有42人签名的《重庆各报记者为较场口事件致中央社一封公开信》和《重庆各报记者对中央社复函之答复》,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影响。

  1946年6月23日,以马叙伦为首的10位和平请愿代表从上海来到南京,呼吁停止内战,实现和平,在下关车站遭到国民党当局精心策划指挥的自称是“难民”的暴徒的包围毒打,前后持续了5个多小时,酿成了震惊中外的“下关事件”。前往采访的浦熙修和《大公报》的一位记者也被打伤,头发被撕烂,旗袍被撕破,上面沾满了斑斑血迹。1946年底和1947年初,随着内战扩大,局势日渐险恶,南京的报纸上已经很难发表报道事实真相、讲真话的文章,中共代表团分两批从南京被迫撤离。浦熙修不顾个人安危,在特务的严密监视跟踪下,冒着风险,机智地为中共代表团,从中山北路的新华日报社到梅园新村传递文件。

  浦熙修将剖析时局的“南京通讯”《国民党三中全会记》、《千回万转中的“新政府”揭幕前后的透视》、《荡漾中的和平运动》等文章寄往上海的《观察》、《展望》等杂志发表。这些具有政论风格的文章体现了浦熙修这样一位久经历练的记者在识见和文风上的成熟。

  浦熙修被毛泽东称为“坐过班房的记者”。1949年,她应邀作为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参加了开国大典。全国解放后,她参加了《文汇报》的工作,被委任为报社编委、驻京办事处主任、副总编辑。她被新中国的美好前景所吸引,满怀激情,意气风发地奔走在各行各业,写下了大量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闻稿件。

  1957年,正是冬林大姐上大学四年级的时候,同学拿来一份报纸给她看,她发现自己的娘被《人民日报》点了名。她为此大吃一惊,怎么也不相信,解放前后一直受人尊敬的娘,突然一夜之间会变成大右派,受到批判。随之而来,全国各地出现了大规模的反右浪潮……

  读着,读着,我的心不禁难过了起来,眼窝也湿润了,耳边似乎又响起了冬林大姐向我娓娓倾诉的细语。凡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能体会到那是一个多么难熬的漫漫长夜。面临着铺天盖地的高压政治运动,各种检查交代、批判斗争、划清界限以及撤职、戴帽、抄家、监狱、离婚、屈辱等寒冷包围了她娘以及冬林大姐她的全家人。这不是一般人家所能承受得住的冬天。

  冬林大姐在书中写道:“1970年5月4日,在白塔寺人民医院太平间里,没有任何仪式,只有大姨、三姨、政协机关的张国府、刘婶和我五个人送娘。我们按照娘的吩咐,为她穿上了那套国庆观礼服,大家禁不住泪流满面。我们陪着娘到了八宝山火葬场,在娘即将被推走时,三姨忍不住解下自己的白纱巾盖在她的脸上。”

  冬林大姐说:“1970年是刻骨铭心的不幸之年,我永远失去了我的娘。背负着沉重的政治包袱,经受着精神与病痛双重折磨的她,不满60岁便被夺去了生命。”

  冬林大姐在她的书里面刊载了1980年《关于浦熙修右派问题的复查意见》全文。按照冬林大姐的话来讲,她之所以要把娘的平反档案材料公之于众,是为了留给后人作史料研究,看看这个当年全国闻名的“大右派”就是如此被定这般“罪”和“罪名”的。她的娘至死都不明白怎么会给她定下如此的“罪”与“非罪”的。

  读到此,我的眼睛已完全模糊。漫漫长夜,天终于亮了。浦熙修的冤假错案终于得到了平反昭雪。抚今追昔,感慨万分。今天,我们除了要告慰远在天堂里的亲人之外,还要告诉后人,当我们生活在幸福、和谐里的时候,永远不能忘记已经远去的寒冬。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特刊·管乐节
   第06版:民生·社会
   第07版:五角场·文苑
   第08版:特刊·极限运动
绯云(海湾国家森林公园)
再读《此生苍茫无限》
另一种叙事记忆:工人子弟(之四)
杨浦时报五角场·文苑07再读《此生苍茫无限》 2015-05-05 2 2015年05月0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