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人生,不同于依照传统思维来规划人生。规划人生是依照过去以来的观念、认识、能力,还有外界信息,来设定自己的人生路——这种做法最大的弊端就是忽略了自己的成长性,还有外在环境的复杂性和易变性。设计人生不是在设定、敲定自己的人生路,而是如书作者所言的那样,创造一条全新的人生路。
这其中,首先要确保激发好奇心,使得自己的兴趣和专注力都投入进来,这样一来,选取的“小目标”一个个实现的时候,就会带给人以幸福感。其次,要让工作和事业变得充实,但又不会让人觉得厌烦。事业带给我们的是快乐还是痛苦,我们投入其中的,是应付了事还是充满激情?如果我们经过精心设计,工作本身带给我们的是满足,避免频繁的、长时间的感受到挫败。
《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这本书阐述的设计思维5种基本心态,分别是保持好奇、不断尝试、重新定义问题、专注、深度合作。将这5种心态凝合起来,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将更加平衡,如果我们选择创新创业,就更可能找到“改变世界”使命感、财务回报、享受人生的平衡点。
如何启动设计思维呢?首先,应当分析测评我们目前的生活。一些毕业生选择创业,没有很快遭遇失败,创业项目在不温不火的“熬”着,这样下去,必须不断耗损创业热情。所以,就要通过表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设计分析,来发掘真实的问题。为什么选择创业,为何会选择这样的项目?是希望自己选定的创业项目,成长为“独角兽”企业,还是希望快速做大,获得很高的财务收益?创业目标究竟是尽快获得财务扩张,为寻求大企业并购创造条件,还是希望打造毕生事业?为此,我们具有怎样的技能、资源,有没有持续下去的热情。
书作者建议,测评生活,可以将之划分为健康、工作、娱乐、爱(家庭),自制一个仪表盘,对自己在这四方面的存在状态进行评估。很显然,如果在工作一项的得分较低,又选择好了创业方向,这确实可以作为启动创业的重要理由——但与之同时,我们应当考虑清楚,启动创业,会不会因此使得我们在健康、娱乐、爱方面的得分直线下降?我们有没有比较妥善的方法,来避免那样的结果?
第二,要创建自己的指南针,就是要明晰自己的工作观和人生观。工作观最重要的是要解决工作、创业的目的,搞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服务他人和生活?解决财务回报?学习技能,实现个人成长?
第三,要聚焦工作、创业带给自己的体验。书作者引入了“心流”的概念,指出在衡量我们是否适合工作、创业时,可根据“完全投入”、“会有极度兴奋或狂喜的感觉”、“内心清明——知道做什么,以及如何做”、“感觉时间似乎静止了”等标准进行评估。
第四,如果现有的工作、创业不能带给我们以较好的体验感,那么为了摆脱困境,而不是被繁琐的事务拖垮,我们要做的是“打开思路,拒绝自我受限”,要得出尽可能多的选项,制作思维导图,进行重新连接,思考各种选项的可行性以及对于自己健康、工作、娱乐、爱(家庭)四个维度的影响。
第五,要为自己的人生设计三个可替换的5年计划,包括直观的时间明细表,加入各种私人的事项,确保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为每个计划提出关键的问题;评估完成的可能性。
第六,效仿产品创新设计,对自己的人生设计考虑,开展“原型设计”。比如,如果一个上班族要想不一样的生活,选择进入餐饮业创办小店,在行动之前,在积累创业资金的同时,要收集食材、菜谱、店址信息,进行客源调查,尝试到同类区域的餐馆小店兼职,了解进货和餐馆管理。在此基础上,创业者还要考虑到餐馆现场服务所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衡量自己的耐心和应对能力等。书作者指出,在选择某项工作或创业时,我们可以与正在从事这项工作或创业项目的人结交,了解真实的工作、创业状态。
书作者指出,设计人生,不要以结果来评判人生成败。事实上,设计人生就像是产品创新设计那样,对于失败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来形成对于失败的免疫,学会从失败中成长。
(来源:光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