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幢居民楼,二楼信佛居士苏州阿婆家,时不时的飘出缕缕浅香。隐隐散布的檀香味,使整幢大楼的气息,宁静安祥。香进鼻息,久受熏陶,于是咱也很想什么时候也点支香,啥事不干,啥事不想,静静地坐上几刻,肯定杂思全滤,一片清气。
可惜日日瞎忙,静不下心。
终于有一天,先将阳台上花草洒水毕,再抹净桌椅,然后居室里点上香,坚决静心坐定。恍恍然若有若无地闻了半天,却只觉味道不对,讨教苏州阿婆,才知买到了假货。
一天,走过某某路,看到一幢建筑,彩旗飘扬。它是咱们这儿的地标性建筑,地区的“新天地”。大楼里汇聚了几十家画廊,目不暇接。上上下下逛,回到底楼,忽见一堂皇的红木家具厅。眼睛一亮,进去,满目富贵。摆设的,都是珍贵的红木。于是小心瞻仰。老板是福建人,西装革履,上前来,作殷殷介绍。于是咱慢慢地见识了海南黄花梨、越南黄花梨、老挝红酸枝、柬埔寨红酸枝、东非黄黑檀、印度小叶紫檀及种种仿古家具。
渐渐觉得淡淡的幽香弥漫在四周,无形无影,安逸宁神。红木家具加香文化,真是绝妙组合。问老板,香从何来。老板捧起一只笔筒:“沉香木的,您闻闻。”淡淡的味儿是有的,但四周的香味,似乎并非来自笔筒。老板“喔——”的一声:“我还点着新加坡的沉香呢。”果然,红木书架上,轻烟细细。
“沉香是有来历的呢……咱们北宋周邦彦有词:燎沉香,消溽暑,锦幄初温,相对坐吹笙……”老板很有文化。并说他这儿有线香,“新加坡的,正料沉香精制。”窄窄一小盒,要几百元。一时心动想买,但思忖上次的教训,还是作罢。
于是照例上午买菜。回家,进入楼道,到二楼,已觉似有似无的檀香味在融和消散;到三楼的家,开门闭门,也觉香味随身。坐下,息心凝神,借阿婆檀香之味,使心脑皆呈空旷无执之态。然而要静心到什么都不想,是很难的事,需要修炼。深感暂时无此种功力。于是降低要求,想些宁静之境,如波光亭下水如天、万荷叶上送秋来。坐着,由淡淡的檀香,悠悠想起“银字笙调,心字香烧”。《一剪梅·舟过吴江》便逍遥而至:“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容与泰娘娇,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在微香细细里,个人体会到,要把心态修炼到“空”,是何等不易。能够静心思想些经典,已很开心。
近来好长一段时间,楼道里却不闻苏州阿婆的檀香之气。奇怪之余,便探询她的儿子老李,老李是我的乒友。不料老李大吐苦水。
原来阿婆住到庙里去了,在老远老远的杭州湾某处。阿婆有个虔诚的居士群,阿婆是群主。毎逢大小宗教节日,居士们都会包了长途大巴,前去敬香和捐舍。阿婆充分发挥领导作用和带头作用,几个月里就陆续施舍出香火费达数万元。由此享受到很有档次的待遇——免费入住该寺庙。
老李对娘实在很有微词,因为阿婆只是一介退休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