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经专家委员会综合评定,并在同济“苗圃计划”各合作高中予以公示,2018年同济大学“苗圃计划”优秀学员名单基本确定。这意味着,经由同济与全国数十所高中的联手种植、培育,又有一批出自同济苗圃基地的“小苗”初长成,有望在参加今年的高考之后,进入到同济这块适宜他们的土壤上继续茁壮成长。
中学生对大学缺乏了解,报考大学专业存在一定盲目性;大学希望基于中学生的成长“过程”选拔人才,而不仅仅是依据高考分数这一个“结果”……面对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之间的脱节,大学应当何为?同济人在思考,更在付诸行动。
2012年,同济携手全国部分省市20余所知名高中首推“苗圃计划”,共同选拔兴趣特长突出、富有发展潜质的优秀高中生,对这些学生施行中学与大学贯通式、一体化的培养。
同济“苗圃计划”首先打动了高中校长们的心:作为全国重点高校,同济大学不是“坐等收割”、坐等中学将学生培养好,而是想到先“育苗”,将大学教育资源主动前移到高中,积极发掘高中生的兴趣特长并加以引导,参与高中生全过程培养。
一批高中热情响应。上海交大附中、江苏海安高级中学……这些高中有了一个共同的身份:同济大学“苗圃计划”试点中学、同济大学教育教学综合改革试验基地。
在2017年同济承办的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特设的“中学生论坛”上,曹杨二中、同济二附中的同学们展示了在同济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指导下完成的“苗圃计划(交通专题)”课题成果,分获一二三等奖。
高中生自由组队、凭兴趣自主选题,在同济教授指导下开展创新项目研究,是“苗圃计划”的重头戏。在创新研究中,教授们不以“结果评价”为导向,而是重在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与热情,重在让学生体验科研的“全过程”,以此培育同学们的创新精神、科学研究能力。
同济还将中学校长、中学生、中学教师“请进来”,增进彼此了解。一年一度的“苗圃计划”中学校长研讨会,中学校长齐聚同济,与大学共谋“苗圃”大计。每年暑期,各苗圃基地百余名高中生受邀走进同济,依凭各自的专业兴趣在相关学院聆听讲座,动手开展探究实验,汇报展示创新项目成果,深度感知同济的学科专业、实验室和校园文化。■童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