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图说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三届上海杨浦非遗节暨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杨浦区主题活动启动
非遗在社区百花齐放
市级非遗项目“上海工人大锣鼓”。
国家级非遗项目“上海港码头号子”。■诸德清 摄
非遗项目苗族舞蹈《稻花香》。
市级非遗项目“江南丝竹”。
古琴大师、江苏省非遗传承人、梅庵琴派传人倪诗韵。
国家级非遗项目、新人新作参展作品弹词开篇《神农颂》。
国家级非遗项目越剧表演。
区级非遗项目“扯领子”。

  ■记者 朱良城 文/摄

  这边,是上海工人大锣鼓、扯铃子、茶艺等上海杨浦非遗项目表演,那边,来自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的非遗项目展示团队献上了富有浓郁苗族风情的舞蹈。6月10日,第三届上海杨浦非遗节暨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杨浦主题活动在杨浦公园拉开帷幕。

  每年一届的上海杨浦非遗节,于2017年被评为2016年度上海市公共文化创新项目。原本1天的非遗节,今年将延续至6月18日端午节,共计带来70余场近百项活动。非遗节开幕式、杨浦区与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少数民族非遗交流表演、非遗项目展示、“对话大师”非遗与文创主题论坛等一系列活动将一一铺展开来,端午节期间,还将举办黄兴公园划龙舟、香囊文化主题展示等杨浦区特色端午民俗专题活动。

  区文化局局长杨茵喻表示,杨浦拥有久远的千年农耕文化和鲜亮的百年城市文化。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演绎了杨浦乃至上海地区从农耕文明走向城市文明的历史变迁,是构成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杨浦区提出了“焕新优秀文化遗产专项行动”,创新发展非遗品牌。对濒危非遗项目实施抢救性记录和数字化工程,建设了“非遗工艺坊”,探索非遗生产性保护。非遗节、元宵灯会、端午民俗活动、风筝节等节日活动,更让非遗活动贯穿全年。此外,杨浦区通过区校联合,面向大中小学生展开非遗项目进校园活动,并通过与高校合作,支持非遗项目修复技艺研究、传承和产业化发展。“我们还促进了教科研团队合作,构建了少年宫、区域集团校和基地校为一体的民族文化教育共同体,在现有的‘一校一品’基础上,再建设30个传习工作室,办好暑假非遗院校等。”

  杨浦区目前已建立了包含2个国家级、8个市级、22个区级项目在内的区非遗项目名录,出台了《非遗传承基地认定管理试行办法》。市级非遗项目建筑微雕作品被中国园林博物馆永久收藏。上海港码头号子传承人贾志虎和绵拳传承人孙红喜跻身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行列。今年起,杨浦区进一步推进“非遗在社区”项目,非遗传承人在社区常态化开展演、讲、示、教等传承传播活动。

  据了解,今年的非遗节期间,杨浦区还邀请了著名玉雕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德昇,著名版画大师、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特聘教授倪建明,古琴大师、江苏省非遗传承人、梅庵琴派传人倪诗韵,剪纸艺术家、市级非遗项目上海花样经传承人郑树林等非遗传承人和文创专家代表,共同探讨非遗传承发展过程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问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社会
   第05版:评论
   第06版:生活·资讯
   第07版:专题
   第08版:图说
非遗在社区百花齐放
杨浦时报图说08非遗在社区百花齐放 2018-06-12 2 2018年06月1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