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日前,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的杨浦区“爱心暑托班”各办班点迎来一群高中生志愿者。他们不仅参与办班点的服务工作,还认真观察办班点运行的各项环节,对办班点的老师、志愿者和孩子们进行采访提问,拿着照相机拍个不停。
原来,这些高中生志愿者来自团区委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合办的“高中生小记者训练营”。据悉,为了提升“爱心暑托班”志愿者的服务内涵、增进志愿者对暑托班工作的思考,今年团区委联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五角场团工委举办了“2018年爱心暑托班中学生记者团采访活动”。经过复旦大学新闻专业的大学生培训后,15位来自杨浦的高中生走进“爱心暑托班”各个办班点,以中学生视角观察和报道暑托班的教学活动及小朋友们的收获与感受。
精心设计课程
据悉,为期五天的采访活动由一天培训、两天采访、一天撰稿和一天总结组成。五天时间里,来自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大学生们为小记者们开设了新闻采访、写作、摄影等4门专业课程,进行新闻采访写作的全方位全流程培训,并帮助他们修改稿件,完成对“爱心暑托班”的采访报道。
在培训阶段,六位大学生志愿者轮番上阵,在一天时间内给零基础的小记者们上了4节别开生面的新闻采写课,内容参照新闻学院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参考资料和参考书籍进行设计,并通过多轮审核校对,保证了教案的专业性。课上,“小老师”们在理论讲解、案例分析中穿插现场采访实践、现场手机拍摄人像等形式,让小记者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互动中学习。此外,由于此次记者团活动以报道“爱心暑托班”为目标,大学生志愿者们也着重针对“爱心暑托班”的报道选题和采访思路提供了参考方案和实施路线。
作为小记者训练营的策划者之一,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朱质彬表示,此次活动不仅培养了高中生小记者的新闻写作能力,也提升了新闻学院同学们服务社会的能力。为了做好这次培训,大家进行了充分准备和明确分工,从线上到线下,从教案到PPT,都经过多次修改提炼。“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同学也对自己的知识和专业有了新的认识和反思。”
锻炼社会事务参与能力
在新闻采写培训课程之后,小记者们实地走进“爱心暑托班”,开始为期两天的采访活动。来自控江中学的小记者邓哲敏表示,“虽然在学校也写过通讯稿,但是这一次完全不一样,不仅事先要作很多准备,同时现场也要拍照片。”另一位小记者陈思怡也谈到了自己在采访中的困难和收获,“当受访者的回答偏离了访谈提纲时,我不知该如何是好,大脑一片空白。在吸取了多次失败的经验后,我发现,记者的提问并非一成不变地按照提纲,而是在事先准备好提纲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受访者细微的动作,倾听他们不经意间提供的信息,临场提出更多的问题。”
据悉,为了能让大家顺利完成采访,新闻学院的“小老师”们通过微信群的方式,动态关注小记者们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并实时答疑解惑;在实地采访完成稿件后,及时提出修改意见,让稚嫩单薄的文笔在打磨之后更加成熟。
撰稿当天,来自复旦实验中学的小记者严裔安在新闻稿中写道,“在阅览室中,小朋友们可以自由地翻阅想看的书籍,充分利用自己的时间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既丰富了知识面,又拓宽了眼界,意义非凡。在舞蹈房中,小朋友们既可以进行自由活动,又可以上‘绘本阅读’课。比如在空余时间,志愿者们会带领小朋友在舞蹈房里有秩序地阅读绘本,在放松的同时,也拥有了很好的阅读体验。”其他小记者也纷纷表示,参加训练营收获很大,通过精心设计的新闻采写课程和“记者职业”的初体验,获得了学校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加深了对记者职业的理解,也提升了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学生因为同一个项目而连接在一起,收获不同的经验与感悟,体会同样的教育传承和责任传递。”团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记者团采访活动连接了大、中、小三个层面的学生,让大学生在教学的同时,反观自身新闻专业的学习、体验志愿服务的精神;让中学生在走访报道小学生“爱心暑托班”的过程中,锻炼新闻采写技能,并培养观察社会、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为解决小学生暑期“看护难”的“爱心暑托班”民生工程项目在记录、报道中得到社会更大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