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毛信慧
今年10月,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即将登陆中国上海,这也是世界技能大赛首次在我国举办。赛事临近,奋斗之心无处不在。2月25日,在兰州国家集训基地,来自同济大学的水处理技术项目选手正在紧锣密鼓地备战“5进1”选拔,角逐世赛“入场券”。
世赛项目基地增至9个,新赛项考验选手综合能力
作为超高层级的世界级职业技能赛事,不少技能达人摩拳擦掌,杨浦更是早早做好了迎战准备。2020 年,市人社局开始组织筹建46届世赛上海选手培养基地,区人社局在原有车身修理、印刷媒体技术项目基地基础上,将水处理技术、工业4.0、移动应用开发、制冷与空调等项目列入基地孵化计划,46届世赛项目上海选手培养基地也增加到9个。
与过去只有中高职校、企业参赛不同的是,本届大赛的参赛团队中不乏高校的身影。去年,同济大学获批成为第46届世赛水处理技术项目中国集训基地,实现了上海市该项目“从0到1”的突破。
首次参加世赛,由同济大学输送的选手已先后斩获第46届世赛水处理项目上海赛区冠军、全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水处理技术冠军。这些成绩的背后,离不开一支实力强大的“军师队伍”--同济大学水处理技术世赛项目专家教练团队。团队背靠同济大学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及环境科学与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两大国家级基地,由3名正高级、4名副高级研究人员组成。日前,这支专家教练团队还荣获2021年“上海市工人先锋号”称号。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水处理技术世赛项目主教练陆志波教授指出,世界技能大赛主办方密切联系世界技术发展的潮流,在赛项上从烘焙、车身修理等传统赛项向以人工智能、工业4.0、先进制造等方向转型。“水处理技术项目就是一个新赛项,对于选手的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选手需要具备良好的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下转第4版) (上接第1版)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电子工程、化学分析等跨学科综合能力。”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水处理技术世赛项目教练李树平介绍,在世赛中除了动手能力,水处理项目更考验的是选手的综合能力。比赛中,选手需要观察、识别、维护、控制和修理供水及废水处理系统的设备,并拟定相应的计划和报告。
高校人才培养更多元,转变办学理念培养复合型人才
随着我国从制造强国向智造强国的转变,传统的以职校技校为主的培养体系,不再适应社会对于新技能、新工种的需求。
2月22日,杨浦出台人才新政《关于新时代杨浦打造“人才秀带”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的实施意见》。作为杨浦下一步人才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实施意见》指出,建立多元赋能的育才用才机制,主要聚焦青年人才、民生人才、高技能人才、紧缺人才等基础性和骨干型人才培育重点,实施产教融合和专项赋能,放大政策牵引导向,更大程度地实现人才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人才梯队建设。
李树平对杨浦人才新政中提到的“发挥杨浦高校科研院所集中、在线新经济企业集聚优势,以人才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精准对接为导向,以打造校企联合培养在线新经济等前沿产业所需的创新型、应用型青年人才”颇有感触。“在水处理技术方面,今后可以结合高校的理论优势、国际国内知名企业的设备仪器优势,联合制作培养计划和教学内容,通过严格的训练和指导、参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与学习,培养具有设备安装运行、工艺设计、试剂制备、分析仪器操作、实验报告编制、技术沟通等综合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理念的转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成为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新目标,打破传统的唯论文论英雄,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逐渐成为主流。
在陆志波看来,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注重培养国际化、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这也是团队和世赛结缘的原因。“在近3年的备赛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如何大幅度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如何转变社会对于技能人才的态度?无疑,杨浦区做了很多的创新突破和表率。随着杨浦区人才新政的出台,相信有更多的人才,不拘一格,扎根杨浦,为杨浦人才秀带添砖加瓦。”
世界技能大赛素有技能界的“奥林匹克”之称,今年10月,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就将在上海举行。陆志波期待着这股“东风”,给人才的成长成才带来更多元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