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团长在吗?”“今天团不团?”“牛奶团在哪里?”“我想团点鸡蛋”……“我的社区我的团”,最近,这是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
从米面肉油到蔬菜水果,从寻找正规可靠货源到催单发货,“团长”们的职责异常重大;居民们依靠着自治力量,跟着靠谱“团长”采购生活物资,疫情之下,这样的温情“众生相”,既是自助,又是守望相助。
去看一看杨浦社区团购的“二三事”。
■汤顺佳 梅恺 宗禾
在为民服务中成团“出道”——“团长”购物车不断更新升级,让居民吃上安心菜、放心粮
连日来,机关干部李霞一直在松花新村居民区,与居委会干部一起奋战在社区疫情防控一线。李霞在工作中了解到,不少居民有团购蔬菜的需求。于是,她立即向长白新村街道寻求帮助,找到了正规的物资供应渠道。
渠道有了,李霞却又犯了难:如何在不违背防疫政策的情况下,排摸居民需求并完成团购?这时,社区青年志愿者们站了出来,“居委会干部已经很忙了,这个‘团’物资的工作我们来做……”
就这样,以李霞为首的团菜“作战团”成立了,志愿者们组织各楼组长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统计物资需求量,年轻人就通过微信小程序,老年人就由楼组长在发放抗原试剂或组织核酸筛查时询问。很快,需求资料就汇集成表,不久后,在“作战团”的努力下,第一单顺利完成。
“小区的团购流程正不断走向成熟,不少达人也踊跃参与,从统计需求到卸货配送,大大提高了团购效率。”“团长”李霞表示。
在松花江路95弄居民区,居委会主任方雅苇在封控管理之初,就着手策划“团购战略”,通过正规渠道组织居民团购。她想到了从事教育事业的小区志愿者骨干常杰,两人一拍即合,几番商量后,两位女同胞就将想法付诸实践。
居委会干部、志愿者们利用上门发放抗原试剂的契机,发动楼组长、志愿者同步统计居民需求,根据需求积极联系线上平台、线下厂家等正规团购渠道,力争让居民吃上安心菜、放心粮。日前,居民们收到了第一批团购物资,既有蔬菜、水果,又有鸡蛋、大米。随后,“方团长”的购物车不断更新升级,团购范围也从原先一个小区覆盖至周边多个小区,深受居民欢迎。
“小区第一批团购物资已经顺利成团,只待到货,分发到参团居民家中……”最近,这样一则“喜讯”在安图新村居民区的微信群广为流传。小区志愿者陈晓莺是这个团的“团长”。
“上任”的第一件事情,陈晓莺就是组建团购群。她广泛吸收年轻人入群,并鼓励他们加入志愿者队伍。团购以楼栋为单位统计居民需求,汇总后对接正规可靠的供货渠道,到货后再由青年志愿者分发到家。陈晓莺还跨前一步,将高龄独居老人涵盖其中,实现团购的“闭环运营”。
说起这段经历,这位新任“团长”信心满满:“现在团购刚刚起步,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做到位,今后我们会继续优化团购流程,争取帮助更多的社区居民。”
团购云文档,像填问卷一样选择自己所需——下午创建,晚上9点收集,第二天中午第一波蔬菜就到了
3月末,浦西即将进入全面封控,浣纱六村的青年志愿者林峰却发现,他们小区竟连一个规模较大的居民微信群都没有。
“那时我想,大家居家总需要一个线上平台开展沟通交流。因此,我火速建立了一个500人的微信群。”林峰告诉记者,“靠居民口口相传,这个群很快建成,成为日后团购的重要平台。”
林峰介绍,不少社区团购采用微信群接龙,当某位居民有想要团购的物资,就成为“团长”,在群里发起接龙。这样虽然灵活快速,但对购买者来说不够直观。为此,他想到了一个新方法——腾讯文档。
记者了解到,林峰从事互联网行业,对“云上科技”运用熟练。他认为,收集信息时,采用云文档的形式非常便捷。“我只要创建一个采集表,里面列出7个团购礼包的内容、图片、价格,这些都是我们精挑细选过的,然后通过微信群告知居民。居民根据需要,像填问卷一样选择礼包并提交,就可以了。”林峰说,“我们从那天下午创建文档,到晚上9点收集完所有文档,第二天中午,第一波团购的蔬菜就到了。”
像林峰这样的志愿者,在浣沙六村还有很多。他们将日常工作中的经验和做法带入社区,为居民送上贴心服务。
记者了解到,浣纱六村共1263户居民,居委会工作人员却只有5名。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这一批青年志愿者主动请缨,成为社区防疫队伍的有力支撑。“这些年轻人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们的工作压力。昨天凌晨他们帮忙搬运蔬菜,一直搬到两点多,今天一早,七点多,他们就又到岗了。真的很感谢。”浣沙六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夏正美说。
一位“团长”的自述——我们不仅是“团长”与“团员”的关系,更是在危急时能搭把手的“好邻居”
我叫顾路得,“80后”,今年42岁。
我们小区是从3月28日开始封的,比浦西全面封控来得还要早几天。等到四月上旬,绿叶菜、水果这些生活必需品,都吃得差不多了,我看着空空如也的冰箱特别犯愁。
在小区的居民微信群,我发现,和我有相同烦恼的不在少数。口粮问题,逐渐成为大家热议的头等大事。
最近,社区团购越来越火,群里开始有人主动“带团”,团购蔬菜礼包。我试着参加过几次,种种原因,让我最终没能成为“团员”。于是,我就想,为什么不自己当“团长”呢?
我是做财务工作的,算账门儿清。而且我又是“宝妈”,平时在家负责准备一日三餐,对蔬菜、肉禽蛋的市场行情烂熟于心。居家期间,我时刻关注商家推送,全面掌握团购信息……此前,社区招募志愿者,我因为要照顾孩子没能去成。既然买菜力所能及,那就做“团长”试试吧。
4月12日,我开始第一次组团。到4月15日四天,我完成了5批商品的“成团-收货”全过程。
当上“团长”才知道,要做的事真不少。我总结了一下,心得就是:“带团”一定要会过日子。
团购流程相当繁琐。从浏览团购信息,拣选商品,到与商家谈判价格,再到发布商品、团购备案、社区分发,无一不考验着“团长”的能力。比如,15种蔬菜大礼包,是否能满足大部分家庭需求?这家厂商的猪肉,是否有检验检疫、食品安全方面的证明?而且在价格方面,我也会货比三家。
我想了下,团得最成功的一次,是香蕉。团购前,我浏览了不同商家的货源、品相、定价,最终相中了一家供货商。同时,我要求购买成熟度较低的香蕉,这样能存放更久。最终,香蕉到货后,邻居们都在群里竖起了大拇指。
生活经验的积累,在“组团”这件事上,展现出绝佳优势。“跟你团的货,品质总是最好的!”每当有人发来如此评价,我总感到欣慰。
除此以外,为了做好“团长”,我还给自己加了一个终极步骤,叫做“售后服务”。我总觉得,“团长”就好比一名客服,群友提的所有问题,我都尽可能在第一时间给予回复,并重复发布核心信息,减少大家在聊天记录里盲目地“爬楼”搜索。
前两天,绿叶菜的团购结束了,隔壁楼却突然发来需求:有一位高龄老人家中蔬菜短缺,需要参团。刚团过的商品,再次团购起码要等两天后。可老人家怎么等得起呢?我就从冰箱拿了一些蔬菜,请志愿者给老人送去了。事后,我在群里收到了致谢的反馈,但这只是举手之劳,我并没有放在心上。
直到几天后的另一件事,让我突然意识到,团购已经成了不少邻里相识相熟相助的契机。
那次,我想团购大米,便在群里询问有没有买米渠道。没几分钟,就有群友默默加了我的微信,表示不是来参团,而是说家里有20斤米,储备充足,可以委托志愿者送我一些:“不要客气,有困难一定告诉我家。”我没有答应,但心里暖暖的。以前,我和这位群友只是陌生人,如今,他却向我伸以援手。
我看过上海发布的推文,希望团长尽可能担起“微信群组管理职责”“货物审查责任”“保护公民个人信息责任”“防疫责任”等。这对我们来说,是很好的提醒。我想,我们已不仅是“团长”与“团员”的关系,更是在危急时能搭把手的“好邻居”。就为了这份难得的情谊,我要将这个“团长”继续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