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城事·三区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疫情防控一线的“双向奔赴”

  编者按

  有一份热,就发一份光。疫情防控一线,人与人之间的“双向奔赴”,就如同萤火之光,汇聚成灿烂星河。

  “大白”“小蓝”是他们的“战甲”,协助核酸采样、指导抗原检测、搬运物资、代购必需品、清洁消杀……在居民区,不仅有医护人员和社区工作者的辛勤付出,更有无数志愿者的无私奉献。抗疫的日子里,许多人受到了善意的帮助,也更懂得了帮助别人的意义。

  ■毛信慧  宗禾

  “来做志愿者吧”——回不了家的“东哥”成了居委会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东哥,320弄缺口罩”“东哥,358弄大白没有了”“东哥,一会儿299弄做核酸,你来帮忙做一下消杀”……

  在国权居委会,所有人都照着许家东的微信昵称,亲切地称呼他为“东哥”,许家东也早已融入了这个集体,成为居委会不可或缺的“编外干部”。

  许家东家住浦东,3月底,他在浦西办理事务,租住在国达路的一处公寓,随着浦东、浦西相继进入封控管理,他无法回家,便滞留在人生地不熟的五角场街道,居住地的对面就是国权居委会。

  有一天,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施伟接社区民警反映,居委会附近有辆私家车里睡了一个人,施伟赶紧过去了解情况。原来,因国达路的公寓被封控管理,许家东不能继续在内居住,无处可去的他只能在车上睡,一日三餐也没了着落。

  许家东持有48小时核酸阴性报告,并且现场进行抗原检测无异常,施伟略一沉吟,便说:“要不,你来我们居委会做志愿者吧!”“好!”没有任何迟疑,许家东就答应了下来。

  最开始,许家东在小区守门、发抗原、上阳楼、做消杀,渐渐地,除了这些常规的志愿服务工作,他的身上还多了一个“专属头衔”——居委会的“物资大总管”。防疫物资有缺口了,许家东就驾着自己的私家车前往街道领货,回来后把口罩、防护服、手套、消毒液等物资分门别类地归置好,哪个小区有需要他就开车送过去。“我们居委会本来地方就小,要是没有东哥帮我们整理,估计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施伟说,“现在物资有多少,分别放在哪里,他比我们所有人都清楚。”

  除了防疫物资,每次发放街道生活物资包或代配药后发药给居民,也少不了许家东的身影。居委会干部、物业人员的一日三餐也都由许家东负责发放,他自己都不知道一天要开几次车前往居委会下辖的5个小区配送,“我闲着也是闲着,居委会很多都是女同志,有时东西很重,有时要上阳楼,我作为男同志总归多承担一些。居委会还承担着跟居民打交道、安抚情绪、处理紧急情况的任务,这些工作不能换手,我也就帮着干干理仓库、发物资这些小事。”

  这些天,许家东除了睡觉,几乎整天都跟居委会干部在一起干活。核酸检测的日子,他早上6点不到就到现场,打扫场地、准备物资,没有核酸检测,也7点半准时到居委会报到,顺利的话可以在晚上10点结束工作,而有时要到凌晨。

  “以前没有概念,不知道居委会具体是做什么的,以为就是登记一下信息,现在我经历过了,才知道居委会的工作千头万绪。有时可能刚做完核酸,物资就来了,期间还要帮居民代配药,统计抗原、核酸数据,转运患者,大家都在没日没夜地干活,希望居民们可以换位思考,多一些理解和包容。”许家东表示。

  经过这些日子,许家东早已从一个“外来客”变成了“自家人”,他老把“我们居委”挂在嘴边,对于国权居委会下辖5个小区的基本情况、防疫形势,他也是如数家珍。“没想过辛不辛苦的问题,只想着努努力就能早点解封,我也能早点回去。”许家东说。

  “居民的每一句感谢都是我逆行的动力”——“第七个居委会干部”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去

  在阳明新城居民区,说起“第七个居委会干部”冯梅,居民们总是竖起大拇指。

  “只要让我上,干啥都行!”作为一名拥有多年志愿者经验的老党员,3月15日,杨浦海事局的冯梅就到社区报到,同时火速召开“家庭会议”,与她丈夫及14岁的儿子先后加入志愿者队伍,扫码测温、信息登记、抗原分发……全家总动员,“组团”战疫。

  4月的一天,小区的一楼栋出现确诊病例,整栋楼进入封控管理,其中包括3名居委会干部,整个小区陷入“无人管理”的窘境。此时,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主动补位,接管阳明新城疫情防控工作,同时在小区招募负责该楼栋的志愿者。

  “居委会就书记一个人,她顾不过来的。”经过一个晚上的谨慎思考,冯梅成为第一个报名的志愿者。她第一时间与居民区书记对接防疫工作,交接自己所住3号楼的志愿工作,同时继续在楼组群号召大家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壮大志愿者队伍。从最初的独自一人,到后来的6人团队,他们开始了长达10天的“孤军奋战”。

  作为楼栋的志愿组组长,冯梅每天都要花费大量时间安排各种事务:核酸检测、物资消杀、快递分发、垃圾清运……有时凌晨接到一条紧急指令,她就需要立马统筹安排志愿者,及时传达工作任务,第二天一早5点集结志愿者队伍,确保核酸检测工作有条不紊、快速高效。

  “冯老师,您现在空吗?”“我刚脱下大白回到家里,正在吃今天的第二顿饭,先让我缓一下,等会儿跟你联系。”这是深夜22:10冯梅微信里的一段对话。

  “哪里有需要,我就到哪里去。”在小区楼栋间穿梭,每日多次集中将政府物资、团购物资、快递包裹、抗原检测试剂送到每家每户,打通“最后100米”,那是“快递员”冯梅;把消杀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与其他志愿者接力对楼道、电梯、垃圾桶、快递物资等进行全方位消杀,那是消杀“防疫员”冯梅……

  “阿姨,您在家吗?我把抗原自测盒放您门口了,还有一些蔬菜,您还有什么需要尽管跟我说。”同时,冯梅还是特殊困难群体的“保供员”。她定期为独居老人配送蔬菜、药品,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进行阶段性电话探访,关心老人身体状况,并开展心理疏导……

  高龄老人陈翠兰说:“志愿者日日为大家操劳辛苦,还常常挑灯夜战,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尤其是冯梅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谢谢你们,感谢”“志愿者们冲锋在一线,感谢你们的默默付出”“非常感谢您,每天都为我们东奔西跑,辛苦了!注意安全,保重身体”……看着群内一条条刷屏的温暖话语,冯梅笑着说:“我每天都感觉很累、很累、很累,但第二天起床又是‘打满鸡血’的一天。因为居民的每一份信任、每一句感谢都是我逆行的动力,一切都是值得的。”

  “这种体力活就交给我们小年轻吧”——成为消杀志愿者,回报曾经向他伸出援手的人

  四平路街道密云路居民区下辖5个自然小区。封控管理初期,物业值班人员王师傅,在没有支援的情况下,一个人承担起了十几栋楼的维修、消杀、协助搭建核酸检测场地等任务。

  随着封控时间的延长,消杀任务日益艰巨,王师傅逐渐力不从心。为了补充力量,居委会发布了志愿者招募令,没想到很快就得到了响应。“这种体力活就交给我们小年轻吧!”一位刘姓小伙和室友看到后立刻报名,主动承担楼栋每天的消杀工作。

  “其实我一直很感谢居委会,曾在我们最窘迫、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原来,小刘和他的两个室友刚来上海不久,疫情期间失去收入,无奈之下,他们向居委会寻求帮助。在详细了解情况后,居委会联系了社会公益组织,经过牵线协调,帮助他们解决了基本生活问题。同时,居委会和楼内居民不时伸出援手,为他们提供食物和生活用品。

  这份情谊小刘一直记在心里,一直希望在能力范围内为社区、为邻里做些什么,而成为消杀志愿者正是一个“回馈社区”的机会。

  很快,在居委会的号召与协调下,一支由楼组长和楼栋年轻居民参与的“楼道消杀专班小组”成立了。上岗前,消杀专班小组完成了相关培训,内容包括“针对本小区不同场所采用的不同消毒方式”“消毒的频次与要点”“消毒工作时需要的个人防护”等。

  程序员、服务员、公司白领……消杀小组的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因为同一场战“疫”、同一个目标、同一场“奔赴”而汇聚在一起。做好防护措施,戴好N95口罩,按比例配备好消毒药水,拿起喷壶,他们开始了一天一次的楼道消杀工作。

  志愿者们认真对各自楼道的公共部位进行全方位消杀,并以单元门及把手、楼梯间、楼梯扶手、垃圾桶等为重点部位,进行全覆盖、地毯式的常态化消杀,切实做到“人、物、环境”同防。

  “每次消杀完成后,他们都会在群里打卡,做到消息公开,让居民放心。”居委会干部王蓓说。

  本版图片由相关单位提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社会
   第05版:评论
   第06版:资讯
   第07版:专题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疫情防控一线的“双向奔赴”
杨浦时报城事·三区03疫情防控一线的“双向奔赴” 2022-05-24 2 2022年05月2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