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解放日报 眼下,上海复工复产已按下“快进键”。疫情发生这两个月来,有的企业生产线一直都在运转中,从没停产;有的企业正开始复工,逐渐恢复生产。记者采访了几位扎根企业一线的市人大代表,结合他们的实践,谈谈对复工复产的建议。
“任何一家企业都不是独立的存在,都是位于产业链上的一环。”在代表们看来,在推进复工复产的同时,企业要制定预案,做好足够的后勤保障,也要关注长期封控在单位保证生产的员工的身心健康。
一定要做好预案和备份
“芯片这个行业不能停,一旦停下来影响很大,很多产品就出不来了。”市人大代表、上海超硅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猛说,“幸运的是,因为之前做了预案,公司一直没有停产。”
陈猛所在的行业,是上海重点扶持的集成电路产业。作为国内较早规模化开展大尺寸集成电路硅片研发与制造的企业之一,公司客户遍及全球。“这次疫情来袭,全球客户都很关心我们,都在询问公司的经营情况。”
陈猛说,集成电路产业不像某些产业,停掉后可以很容易重启。如果停1分钟,恢复至少要花几天工夫。考虑到潜在的疫情风险,早在3月初公司就提前做了几个方面的预案:首先对技术人员做了调整,将核心技术人员部分集中到重庆分公司,以保证关键技术问题能够随时讨论、及时解决。要求上海员工以及员工家属做到办公、住宅“二点一线”;并让生产人员做好留守厂区的准备。同时对进出公司的各种人员进行分流,对外来物资进行进厂前的隔离,要求员工减少不必要的外购活动等。“我们在集成电路行业经营多年,和上游供应链、下游客户建立了互相信赖的长期关系,供应商和客户都看到了公司和全体员工在艰难情况下遵守承诺的行为,更加增强了互信关系。”
复工复产是个系统工程
“我们是上海航天八院的总装单位,疫情期间就没有完全停过产。”市人大代表王曙群是上海航天149厂三部(九分厂)对接结构总装组长、上海航天局首席技师,他所在的149厂在3月初进入封控管理状态,约20%的员工200多人就开始驻守在单位,以保障最基本的生产需要。企业也经历了10天左右最困难的时期。4月中旬,单位进入复工复产第一批白名单后,陆续开始复工,目前人员复工率已超八成。
王曙群说,以149厂为例,有些零件加工好需要送到外地进行特殊表面处理。“过去,我们通过顺丰寄件,一般8至10天就能收到成品,但现在物流还不通畅,就会造成库存不足,出现复工不复产、不满产的现象。这需要有技术上、原材料上、人员上的上下游产业的流动。”在他看来,目前的防疫政策对人员流动还有限制,造成人员利用率很低,留守人员的疲劳度也在增加,这些企业短期内可以克服,但长此以往就会对正常的生产节奏产生很大影响。
王曙群认为,复工复产是个系统工程,没有上下游企业的互动、流通,企业就是一座孤岛,无法独善其身。他建议推动省市之间核酸、抗原互认,以此促进人员、项目、物品之间的流动,提高复工复产的有效性。
注意解决职工“后顾之忧”
很多代表谈到,目前,第一批封控在单位的员工已经接近两个月,相当疲劳,需要加强多方面的关心。这一点,市人大代表、中国石化上海高桥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设备动力处高级专家李旭很认同。
长时期封闭管理下,员工的身心健康值得关注。企业为大家推出心理健康讲座,员工以及家属都可以接受在线心理疏导,如有需要还可以点对点接受心理咨询或辅导。这两个月中,企业也开展了一些文体活动,让员工适当放松一下。“厂区实施了四班两倒制。一旦上海全面复工,我们将安排员工轮流休假。”李旭说。
在李旭看来,在推进复工复产的同时,还要注意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有些职工家里老人生病、孩子上网课遇到麻烦,如果他本人又在单位闭环管理,这些困难是否能处理好?工会能提供哪些帮助?家里后墙可不能倒,我们要让返厂的人心安。所以我呼吁,企业复工复产,一定要有周全的预案,一步一步来。”
■王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