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城事·三区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杨浦温度”如何展现“绣花针”精神

  编者按

  弱有所扶、难有所帮、困有所助、应助尽助,是人民城市人民属性的重要体现。

  公益理发服务送到社区老人身边;救助站里的团圆故事不断上演;医生仁心仁术,为罕见病患儿及其家长带去希望;每年的特别音乐会,让盲人读者尽享“听得见的阅读服务”……大爱无疆,杨浦始终以“绣花针”精神,让特殊群体、困难群体在寒流下感受到滚烫、贴心的“杨浦温度”。

  ■记者  汤顺佳  毛信慧

  社区老人的“头等大事”,他们认领了

  中国正逐步迈入老龄化社会,2022年,60岁以上人口达到2.67亿。在上海,纯老家庭的人数突破160万,还有30万老年人处于独居状态,缺人照顾。如何让他们融入社区,获得更多关爱?杨浦始终在探索。

  11月11日,“宝龙暖心·夕阳计划”在抚顺路社区睦邻中心正式启动。项目由上海宝龙公益基金会发起,经上海仁德基金会指导在线发起社会众筹,由四平路街道社区公益基金会具体执行,通过购买专业机构的服务,实现“免费理发进社区”,让老人在社区即可享受便捷、贴心的理发服务。

  记者了解到,本次项目共组织了23位社区暖心使者、8位爱心项目助理、31位来自四平辖区的爱心理发师,形成了执行小组。在接下来的8个月时间内,他们将深入社区,为四平路街道的社区老人,尤其是60岁以上的独居、高龄、退役、低收入、长期参与公益活动的志愿者等人群,提供爱心理发服务。针对部分不方便出门的老人,他们还可提供上门服务。

  “一听说这个项目,许多老人都乐坏了。一方面,公益理发服务让他们感到很实惠,另一方面,在社区里举办这样的志愿活动,给了他们出门散散心、和大家交流的机会。在理发时聊聊天,噶噶讪胡,心情自然更好。”四平居民戴淑珍是项目的“暖心队长”。作为公益理发服务的志愿者,她负责帮忙排摸需求、组织活动。戴淑珍表示,感到自己肩头的责任很重。“我希望自己能给更多老人,尤其是独居老人,带去活力与温暖。”

  “我们是以公益理发为切入点,开启面向社区老人的系列服务。”上海宝龙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周巧丽告诉记者,“我们希望通过这些项目,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让爷爷奶奶们享受到更暖心、更便利的社区生活。”

  据介绍,上海宝龙公益基金会成立于2020年,以“因爱而立,善行致远”为宗旨。去年11月,基金会加入上海民政局“大手牵小手”(大型公益基金会助力小社区基金会)的协同机制中,设立“宝龙公益社区行”公益项目,培育赋能社区基金会,促进社区公益慈善发展。

  老有所依,让爱传递。如今,越来越多企业以爱心回馈社会,切实完善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推动上海社区慈善真正落到实处。

  大大小小的行李被运走,“失联”7年的女儿回来了

  “你好,救助站吗?我需要帮助……”最近,杨浦区救助管理站门口来了一名女子,头发凌乱、面容憔悴,身后拖着大大小小共16件行李。她说自己无家可归,只求一个临时住所。

  工作人员立刻将她请入站内。在交谈中,该女子自述名叫小魏(化名),今年38岁,家乡在湖北。至于为何来到上海,又为何流离失所,她一概不提。就在工作人员清点行李并着手为她办理救助手续时,小魏临时改了主意,表示不需要救助了,只要有人看管她的行李即可。

  面对小魏的突然变卦,救助站社工们心生担忧,只能一遍遍地劝。“每个人的人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困难。就让我们陪你一起,一切都会过去的。”最终,小魏住进了站里。进站后,小魏精神状态较为稳定,但对于自己的工作经历、家庭情况都缄口不言。无奈之下,业务组社工们通过区公安部门的协助,联系到了小魏父母。对方现居湖北,听闻女儿在上海杨浦,又惊又喜。

  原来,小魏是上海戏剧学院的研究生,毕业后留沪工作。因一次误会,她与家人发生冲突,愤而出走,至今已7年。这些日子里,父母无时无刻不在焦心,满上海地寻找女儿却无半点音讯。在接到社工电话后的次日,两位老人就从湖北老家赶到上海,想接女儿回家。未曾想,小魏的反应却出乎他们的意料。见到阔别已久的亲人,小魏情绪激动,坚决拒绝跟父母回家。见状,社工们只能先行安抚双方,让小魏回房休息。

  “当时我们看到小魏出现了突然的暴躁,她的父母也很担心女儿是否身体状况出现了问题。”经过商量,社工们与小魏家人一起将她送往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检查。经诊断,小魏患有疑似精神障碍,要求一周后入院,进行系统治疗。考虑到小魏父母经济情况不佳,且马上要支付住院治疗费用,救助站将他们安置于站内,也便于他们与女儿见面。

  回站后的小魏不仅拒绝承认自己患有精神障碍,还拒绝服药。经过社工的反复耐心开导,小魏与父母慢慢消除误会,终于同意积极配合治疗,并表示等痊愈后,打算和父母回家重新生活。

  小魏父母在救助站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将女儿的行李邮寄回了老家,又将小魏送回区精卫中心接受治疗。“这次如果没有政府的帮助,没有救助站的付出,我们就算找到了女儿,也无法带她回家。感谢你们,化解了我们和女儿长达7年的心结。”

  仁心仁术,让罕见病小患者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今年8月,10岁男孩浩浩(化名)因突发头痛恶心就诊,后转入长海医院。住院期间,剧烈的头痛让浩浩彻夜难以入睡。“它跟平常的痛不一样,它是24小时不间断地痛。”浩浩的妈妈说,当时自己心都要碎了,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小孩是大叫,我是在小声地哭。”

  经过检查,医生发现,浩浩丘脑和脑干的中间长了一个鸡蛋大小的肿瘤。颅内高压造成了疼痛。医院神经外科主任陈菊祥马上安排了急诊手术,在麻醉师和手术护士的协助下,只开了一块硬币大小的口,就将肿瘤全部取出了。“手术全部在血泊中‘战斗’,我现在想想,内心还是有点后怕。”谈起手术时的场景,陈菊祥如是说。

  据悉,浩浩所患肿瘤在世界上极其罕见,主要发生在儿童身上,但一般发生在皮肤和外周组织中,很少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根据文献资料,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全世界仅报告一例,而且不在丘脑。所以我们这一例发生在丘脑的巨大CIC重排肉瘤是全世界首次报告,也是第一个病例。”

  浩浩术后恢复良好,现在已经可以自由活动。浩浩的爸爸妈妈对医院深表感激:“他就是我们全家的救命恩人,孩子是我们最大的财富,我们只希望看着他健康成长。”

  而10岁女孩岚岚(化名)第一次跟着爸爸妈妈走进陆上麟的诊室时一直低着头,不愿开口回答医生的任何询问。

  原来,岚岚3岁时因患眼部恶性肿瘤,摘除了右眼眼球,并接受了数次放化疗。左眼也因为多次治疗,造成弱视。虽然病情稳定后医生为岚岚制作了义眼片佩戴,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岚岚的右眼由于缺少同步发育的眼球刺激,眼眶的形态依然停留在稚龄时期,眼球窝内缺失组织造成的眼眶塌陷日益明显。渐渐地,岚岚的性格也变得少言寡语。今年年初,岚岚的妈妈在病友群听说一位孩子在上海的陆医生这里成功植入仿真义眼后,决定带着岚岚到上海求医。

  日前,市东医院眼科接诊了这样一批特殊儿童,他们都曾在婴幼儿时期罹患“视网膜母细胞瘤”。这种危及生命的眼眶恶性肿瘤,使得这些孩子在很年幼时就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摘眼之痛、化疗之苦。

  陆上麟介绍,治疗的首要目标是挽救患儿生命,避免肿瘤全身转移造成生命威胁;其次是争取保留眼球和残存视力,尽量减少外观和视觉功能上的异常。“一个人失去眼球不仅是生理上的缺失,也会对容貌产生巨大变化,同时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影响。”

  经检查,岚岚的右眼眼眶已经塌陷,睁开眼便全是疤痕化的结膜囊,没有眼球结构,即使佩戴了逼真的义眼片,也容易滑脱,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于是,在手术中,陆上麟先为岚岚重建了结膜囊,矫正了畸形。

  和常规眼科手术相比,“二期活动性义眼座植入”这类手术既繁琐又失败率高,需要有丰富的经验和足够的耐心。最终,陆上麟凭借扎实的解剖学知识和手术功底,在眼眶内的重重疤痕组织中仔细寻找残留的六条眼外肌,将其逐条固定在植入眼眶的球形氧化铝生物陶瓷材料义眼座上。

  术后,岚岚塌陷的眼窝终于饱满了,随着健侧眼的眼球转动,患侧也有了相应的运动。2周后复诊,水肿充血消退,医生再次为其戴上义眼片,岚岚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据了解,自2022年初新华医院专家陆上麟加入市东医院眼科团队以来,开设了“泪道及眼整形”专科门诊,并开展一系列“二期活动性义眼座植入”等眼眶整形高难度手术,填补了医院在该领域的空白。陆上麟率先垂范,亲自主刀,指导青年医生攻坚克难,为这群罕见病、少见病患儿和家长带去希望。

  音乐中有“新世界”,阅读服务“听得见”

  小提琴琴声悠扬柔美,大提琴琴声低沉厚重,再辅以灵动的钢琴……当双眼无法看见,就放大听觉,用耳朵寻觅大千世界的故事。当前,中国有视障人群约2300万,音乐已成为他们业余生活中最关注的话题之一。

  日前,杨浦区图书馆举办了一场“听见新世界”音乐会。本次音乐会在杨浦区图书馆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平台“云”上开演。《绒花》三重奏一经登台,就收获了极佳的反响。小提琴演奏者张琪真与杨浦区图书馆合作多年,是“悦音书话”项目的志愿发起人,也是每年盲人节音乐会的特约志愿者。活动中,张琪真还担纲主讲,与大提琴演奏家周圣安、上海音乐学院青年教师巫中杰,通过独奏、重奏等形式,接连带来《悲怆》《野蜂飞舞》《嬉游曲》《查尔达什》《遗忘》《匈牙利舞曲》等名家名曲。

  此外,区盲协会员刘允哲、陈慧萍还演唱了歌曲《红梅赞》和《我的祝福你听到了吗》,用清亮的歌声,表达盲人朋友对祖国的深切热爱,为2022盲人节音乐会画上圆满的句号。

  作为“阅读+音乐”结合的阅读推广项目,杨浦区图书馆“悦音书话”音乐普及活动持续关注视障群体,自2020年起,主动与杨浦区盲人协会联系合作,每年举办特别音乐会,为盲人读者及其家属送上“听得见的阅读服务”。

  本版部分图片由相关单位提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社会
   第05版:评论
   第06版:资讯
   第07版:专题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杨浦温度”如何展现“绣花针”精神
杨浦时报城事·三区03“杨浦温度”如何展现“绣花针”精神 2022-11-15 2 2022年11月1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