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传统融进现代时序 “永不凋谢”

  编者按

  元宵,元为始,宵为夜,是全年第一个月圆之夜。“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时令的分界、希望的起点,在中国人心里,过年的“氛围拉满”“仪式感缺一不可”,都是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崇与热爱。

  一年一度的元宵行街会民俗文化市集,已逐渐发展成辐射杨浦乃至长三角地区的非遗项目;巧手妈妈团队既织就了娇艳欲滴的“温暖牌”奥运玫瑰,也打造了栩栩如生的“雀之共舞”;在“家门口”的元宵游园会,老人们乘兴而来、尽兴而归;医院为本区养老服务机构老人开通“专属通道”,子女可绑定成为老人的“健康管理人”,杨浦养老的“幸福”系列越来越多;送汤圆、送福字,大家欢聚一堂,各社区开展的元宵节活动,让辛勤付出的劳动者充分感受“春的暖意”……

  华灯竞处,人月共圆。当历久弥新的年味融进现代时序、浸入生活肌理,传统文化的和合之美也如“温暖牌”奥运玫瑰般“永不凋谢”。本期2、3版带领读者走进杨浦“以文化人”的一个个生动场景,在欢声笑语中憧憬生活越过越红火的美好未来。

  内有清茶回甘,外有墨香氤氲——让传统文化在社区“花开四季”

  摇首摆尾,时而盘旋在天,时而深潜入地。2月5日下午,入选国家级非遗的金山小白龙喜庆亮相,拉开了“杨浦区环同济第十八届元宵行街会”民俗文化市集的大幕。一侧,民间美食与手工艺应有尽有,各路民间高手现场献艺,市民们穿梭其中,边逛边玩。

  在木板上画好设计图,用小刀原样雕刻出来,最后印上火红的油墨,一幅幅兔年装饰版画就完工了——金山版画摊位前,人头攒动——“亲手体验了一把版画制作,太好玩了!有一种回到童年的感觉。”市民王女士表示,“小时候特别喜欢逛这种集市,买买零食,再坐下来玩一玩,没想到如今长大了还能像过去一样。我家孩子以前也没见过金山版画,这回算是开眼界了。”

  “来,手腕动起来,上臂固定住。我们数节奏,先慢一点,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百般欢闹中,却有“曲径通幽处”。这是宋代四雅之一——点茶,就如现代人痴迷于咖啡,千百年前,它是宋朝最时髦的生活方式,由宋徽宗发扬到极致。点茶,要将茶碾成粉末,放进茶碗中,注入少量沸水,用茶筅击拂,深褐色的茶粉就会缓缓变成奶白色的茶汤,唤作“雪沫乳花”,是为“人间有味是清欢”。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秘书长、国家一级茶艺师曾红是宋式点茶摊位的负责人。她一边带着孩子们体验点茶的乐趣,一边向记者介绍:“茶粉与水交融,而我们的点茶,是将茶粉击拂成一碗沫,上面清澈,下面略浑浊。在宋朝,宋徽宗只喝上面一层清茶,而不碰下面的浑浊部分,很讲究,但事实上,这一碗茶是全部可以喝下去的,苦中带有回甘,香气浓郁。”

  内有清茶回甘,外有墨香氤氲,孩子们抬手提笔,用350多年前流传至今的国家级非遗——周虎臣曹素功笔墨,写下了今日力透纸背的热闹欢腾;传承了千余年的北京绢人,以铅丝为骨,绢纱为肤,刻画出栩栩如生的艺术人偶……一位市民感叹,传统文化不再只可远观,而是实实在在地走到了居民身边。“现在,上海这样的民俗活动越来越多了,而且遍布各地,如商圈、社区、文化场馆等。希望以后这样的活动多多开展,不光增加我们市民亲身体验的机会,也让孩子们更深刻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现场,不少外国友人也来“轧闹猛”。来自乌干达的魏埃文,现在在同济大学学习汉语,这次体验了制作兔子灯。刚来中国四个月,看到如此盛大的传统庆典,他很是好奇:“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兔子灯,也是第一次学习它的制作工艺。听说年年元宵节,中国人都有这个传统,让我对中国文化有了进一步了解。”

  传统文化在社区生根开花,也在社区“香气四溢”。记者了解到,如今,“元宵行街会”民俗文化集市已成为四平路社区每年一度的传统之一,从举办至今,其已逐渐发展成辐射杨浦乃至长三角地区的非遗项目,深受欢迎。未来,杨浦各社区将继续推陈出新,把更多民间文化艺术瑰宝送到居民家门口。

  前有玫瑰余香,后有孔雀争艳——让海派技艺“长”出无限生命力

  去年,“永不凋谢的奥运之花”走红网络。杨浦巧手妈妈团队“巧手生花”,织就了娇艳欲滴的“温暖牌”奥运玫瑰。

  前有玫瑰余香,后有孔雀争艳。

  尖尖的羽冠,碧蓝的脖颈,尾巴上长而密的覆羽,满是闪着光的金翠……走进杨浦区图书馆的一层展厅,很难不被一只漂亮的孔雀吸引视线,有一种“误闯动物园”的错觉。走近细看,孔雀由绒线一针针编织而成。当天,市民陈女士是来借书的,正巧路过,便挪不开步子,“远看根本看不出来,这么漂亮的孔雀,简直像活的一样。”

  2月4日,“卯兔织双春”杨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绒线编织技艺展在此开展。本次展览分为“玩偶之家”“巧手生花”“配饰之境”“花样年华”“江南之韵”五个展区,所有作品均出自杨浦区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巧手妈妈工艺坊之手。

  上文中的孔雀,名为《雀之共舞》,是“玩偶之家”展区的代表作,9名成员耗时两个多月完成。“杨浦区图书馆历史悠久,雕梁画栋,天花彩画,韵味绵长。合作参观时,二楼那扇孔雀门给我们留下了尤其深刻的印象。它是1934年的原物,何其惊艳。而我们擅长编结,就决定让这只‘孔雀’重现人间。”巧手妈妈工艺坊带头人黄宏英告诉记者。

  巧手妈妈工艺坊成立于2010年,现已覆盖全区300多个居委会,成为杨浦乃至全市传承编织技艺的孵化基地。为了去年的北京冬奥会,她们接下了颁奖花束中玫瑰花的制作任务,运用海派绒线编结技艺,完成了2个月编织2400朵玫瑰花这一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本次展览中,当时的北京冬奥会颁奖花束与北京冬残奥会颁奖花束都被原样展示其中。此外,团队还制作了铃兰、腊梅等其它花卉,栩栩如生,若有花香扑鼻而来。

  杨浦区图书馆会务展览服务部馆员杨舒萍表示,设计这些花束也是“各有寓意”。“铃兰寓意幸福,正好也是我们冬奥之花里的一种花;腊梅象征坚强,代表着巧手妈妈们的生活态度……”

  “配饰之境”展区,在材与质的交汇融合、形与色的相得益彰中打磨出了“柔软的时尚”;“花样年华”展区中,一件件绒线钩织的海派旗袍,凸显了艺术组合语言的独创性;“江南之韵”展区以儿童手绘作为创作媒介,在传统水彩画基础上融入编织技艺,通过毛线独特的肌理效果,配合丰富有趣的色调,让画面“长”出无限生命力。这些,都“颠覆”了市民对于传统绒线制品的印象。

  “以前要么织毛衣,要么织手套,但织出各色形态的花和动物,还这么活灵活现的,我是第一次看到。”参观者朱女士说。

  编结是古老的手工技艺之一。100多年前,绒线编结技艺从欧洲传入上海,本土手工艺人将东方传统结绳技法与绒线编结技艺相结合,极大丰富了绒线编结的样式,并逐渐形成了海派绒线编结技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杨舒萍表示,对于绒线编结,许多人的记忆就停留在老一辈织围巾的场景,“我们想通过这个展览,向大家展示绒线不一样的一面。它可以是时尚的,也可以是工艺精良的。我们相信,这将有助于传播这门非遗技艺,让更多人走近它、认识它、爱上它。”

  展览由区文旅局、区妇联共同主办,区图书馆和区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联合承办,展期持续至3月15日。

  既有乘兴而来,又有尽兴而归——让老人的住养生活“活色生香”

  双手揉搓,动作麻利,一盘盘白糯粉圆的团子等待下锅;剪刀开合,丝线密密,一个上海滩旗袍女的形象跃然纸上…… 2月2日下午,杨浦区社会福利院内,一场专为住养老人举办的庆元宵游园会拉开大幕。剪纸、香囊、麦秆画、面塑等近十路非遗手工艺人“各显神通”,引来“无数围观”。

  其中,最受欢迎的要数面塑摊位。一揉、一捏,手指翻飞间,活泼可爱的小白兔就完成了。手艺人将成品送给老人,送上美好祝福。今年93岁的石瑛明就要了一只,胖胖的小兔坐在一条红色锦鲤上,象征着新年的好兆头。“这代表年年有余,新的一年里,能给我带来满满福气。”石奶奶高兴地说,“姑娘的手巧,做得真好!”

  80岁的戴顺福老人在游园会从头到尾转了一圈,手里捏着面人儿、香囊、剪纸等纪念品,“乘兴而来、尽兴而归”。“特别热闹、特别丰富!游园会节日气氛很浓郁,我感觉就像回到了年轻时候。”

  “今天我们来学习织这条围巾,针法比较简单,都是平针,织时要注意时放时收……”

  非遗技艺精妙有趣,光看不过瘾,得亲自上手才行。不少老人在绒线编结摊位前驻足,跟着杨浦区巧手妈妈工艺坊的老师们学了起来。怎么把围巾织得平整漂亮,各色花样怎么织,老师一点拨,大家很快就通了。

  巧手妈妈工艺坊的团队带头人黄宏英也在现场,成为老人们的指导老师之一。不时有老人拿起绒线,向她请教某一步的织法、技巧。“原来我们那个年代,冬日御寒离不开绒线。天气冷下来时,我们就在家里织起各式围巾、手套、帽子,所以大多数老人都有基础,对它很亲切,如今再捡起来也比较容易。”黄宏英说,“摊位上的展示,只是让大家熟悉一下各种技艺,如果有兴趣的,完全可以跟着学起来,这样在平日闲时就可以练练手,做出成品后,也会小有成就感。希望通过自己的小小技艺,为老人的住养生活增添乐趣。”

  近有“专属养老通道”,远有品质生活美好愿景——让养老服务的“幸福”品牌越擦越亮

  “过去,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遭遇疑难杂症时,养老机构往往会要求家属自行联系医院或者拨打120送医救治。”近日,杨浦区品质养老工作重大项目启动,启动仪式上,杨浦区中心医院院长郑鹏翔介绍,该项目的启动,意味着今后医院可以协助养老服务机构,为入住老人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充分依托医院“医”“护”“急救”等医疗资源。

  杨浦区中心医院互联网医院将为本区养老服务机构老人开通专属“养老通道”,子女可绑定成为老人的“健康管理人”,共同参与、了解老人在院的用药、检查、检验等看病情况,远程“云陪同”,实时参与诊疗全过程,享受到三级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

  现场,区民政局、区卫健委及区中心医院,共同签署《杨浦区医养结合服务共同体项目合作框架协议》。全区12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养老机构代表在合作框架基础上,签订医养服务协议,共筑老年人健康安全屏障。根据协议内容,今后三方将通力合作,促进医疗及养老资源共享,实施养老机构老人分级分类救治,搭建住养老人就医转诊绿色通道,加快“互联网医院+养老机构”建设,持续提升杨浦区养老机构医养结合能力水平。

  据悉,区中心医院作为区域医疗中心,今后将把更多优质医疗资源向全区辐射,通过与区内养老机构合作建设远程医疗诊室,为养老机构提供医疗技术支持,借助互联网医院,带动区域内医联体成员单位共同助推医养结合工作,稳步提升区域医疗、养老机构的整体服务水平。

  下一步,杨浦将继续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响应市第十二次党代会“让老年人乐享生命的高品质生活”美好愿景,用心用情诠释品质养老服务内核,让杨浦养老的“幸福”系列越来越多,养老服务的“幸福”品牌越擦越亮,杨浦老年人的“幸福”生活越过越好。

  ■记者 汤顺佳   毛信慧   朱良城 王修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社会
   第05版:评论
   第06版:资讯
   第07版:专题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传统融进现代时序 “永不凋谢”
杨浦时报要闻·综合02传统融进现代时序 “永不凋谢” 2023-02-07 2 2023年02月07日 星期二